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京报:公开“三公”经费为何拖拖拉拉

2011年07月08日 08:3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三公”经费公开拖拖拉拉、遮遮掩掩,现在看来,首先是对公开的时间缺乏问责等硬性约束机制。应对各部门的拖延战术,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制定明确的细节公开的标准。

  “三公”经费的公开是问题,如何公开更是关键。

  国务院三令五申,中央部门要把“三公”经费在6月份向社会公开。遗憾的是到昨日为止,除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绝大多数中央单位还没有主动公开自己的“三公”经费。

  与此同时,北京律师李劲松向若干中央部门发函要求公开“三公”经费等信息,截至目前,李劲松共收到13个部门回复。其中,国家发改委等3部门认为该数据不属于公开范畴,国家粮食局表达了谢意后称将尽快回复,8个部门称马上公开。

  事实上,在6月底,财政部已经公开了中央单位2010年总的“三公”经费,这说明各中央单位的“三公”经费都是现成的,有什么理由不能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公开拖拖拉拉、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甚至要等到公民发函讨要,实在与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相悖。

  迟滞、笼统地公开,无疑会架空“三公”经费公开的社会意义。如果有些部门再拖上几个月公开,那么,今年的“三公”经费也都花得差不多了。这样的“三公”经费就可能无法被及时监督。

  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究竟卡在哪里?现在看来,首先是对公开的时间缺乏问责等硬性约束机制,也就是说“三公”经费公开虽然定在6月份,但如果有些部门不及时公开,上级部门也难以处理。

  另外就是,“三公”经费的公开缺乏具体执行的标准。

  这样一来,一方面导致现在有些部门公开的信息过于笼统,不利于民众监督。无论是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中央部门总的“三公”经费支出,还是其他几个部门公布的数据,都只是简单地列了公费出国、公车、公务接待三项费用的数字,既缺乏具体内容,也没有详细的解释说明。如国家文物局去年的公务接待费是48.32万元,在国务院要求压缩“三公”支出的背景下,为何今年的公务接待费预算不减反增,成了151.85万元?

  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部门心存侥幸,要等等看其他部门怎么公开。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往往是中国工程院这样的“清水衙门”率先公开“三公”支出,而那些“富裕”的部门则要观察风向,避免一上来就成为众矢之的。

  应对各部门的拖延战术,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制定明确的细节公开的标准。就在7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特别是对“三公”经费支出等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公开得更详细。这也表明,“三公”经费公开不存在什么方向性问题,关键还是中央各部门执行的时候,要按照怎样的标准,公布到哪一层面的细节。

  很多民众或许可以接受,“三公”经费内容公开的细化有一个过程,但是,不能接受各部门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如何,部门在做,民众在看。希望已经公开的部门继续修改和完善,也希望那些还没有公开的部门,尽快行动起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