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日前公布去年“三公经费”预决算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在公布的各项数据中,审计署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央单位中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比如,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其中购车4辆,花费115万元,公务用车206辆,平均每车运行维护花费5万余元;全年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69个、368人次,人均花费1.67万元,总共支出616.72万元。(7月12日《新京报》)
作为国家财政的“看门狗”,审计署毕竟是审计署。显然,在三公支出公开上,审计署带了一个好头,做了一个积极的表率,同时也给其他中央部门赠送了一只大大的“鸭梨”。不知道那些没赶在审计署前面公开三公支出的中央部门,会否感到一丝后悔:既然审计署已经做了新标杆,公布了每辆车的维护费用、每个出国人员的费用,其他部门如果还想随便拿个笼统数据忽悠大众,难免会招来“板砖”。这样看来,拖拖拉拉不肯上前并不是好事。
事实上,现在人们都在期待,下一个公布三公支出的部门会是谁?它又会怎样公布?当然,因为国务院并没有出台具体的三公支出公开规则,其他部门如果继续笼统公布数据,公众也拿它没辙,除了质疑与追问之外——一些部门倘若对此早已打过疫苗,并不感到害臊或担心公信力受损,审计署公开三公支出的新标杆,可能将成为孤独的唯一。当然,我们还是非常期待,有部门能够更进一步,超越审计署的详细程度,以此形成一个部门竞争的良性循环。
毋庸讳言,审计署对三公支出的公开,也难以令人完全满意;但是在这一刻,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质疑而是力挺,只有力挺才能鼓励更多的部门跟随审计署进行更为详细的公开。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质疑,甚至为了质疑而质疑,也许说不上滥用质疑,但肯定会把其他一些部门吓回去:笼统公开是骂,详细公开也是骂,还不如笼统公开糊涂交差呢。所以,公众有必要搞清楚的是,现在不只是我们在期待着下一个部门会怎样公开,下一个部门同样在期待着我们会对审计署详细公开有怎样的反应。
审计长刘家义在6月底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时说过,审计署去年三公数字,是经过他们严格审计过的,所以,要公布就得有个审计署的样子。现在看来,审计署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一个专门审计别人的机构,在公开自己的三公支出上,的确有一个审计署的样子。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其他部委呢,会不会有中央部委的样子?如果说审计署给其他中央部门做了一个榜样,树起了一个新标杆;那么,所有的中央部委难道不应该给地方政府部门做一个榜样,树一个标杆吗?
当我们将审计署详细公开三公支出放大到这样的层面来看,才能越发感受到“最详细公开”的价值所在。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力挺审计署的原因。(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