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西藏60年)索朗:从小木匠到民企老板

2011年07月13日 15: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拉萨7月13日电 题:索朗:从小木匠到民企老板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14岁当木匠,只上过3年小学后来却当了会计;当过推销员,43岁成了“烂摊子”马车队的总经理;再后来摸爬滚打十余载,成为身价过亿元的企业老板。作为中共十七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北京奥运火炬手,年近60岁的索朗是藏族企业家的代表,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年变迁的一个“缩影”。

  43年前,14岁的索朗跟着当木匠的父亲来到位于拉萨市的马车队。那是一家跑运输的集体企业,设备虽然简陋,但在当时供不应求的状况下,预约马车队的雇主排成了长队。但好景不长。从工业化开始进入西藏,也就短短10年时间,马车队敌不过东风汽车,马车队衰落了。

  “在所有人看来,这个企业就要垮掉了。”当时的家当很简陋:100多匹马,90多名没上过学的员工,197万元人民币的总资产,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当过会计的索朗一查账,流动资金才5万元,但每月仅工资支出就得15万元。

  马车队的境遇是当时西藏企业的缩影,在短短几年内,大部分企业盛极而衰,改制和自谋出路成为必然。

  索朗决定闯出一条路。马车队的维修队开始做起了桌子椅子的生意。索朗跑遍拉萨周边的学校去推销。当时的效益还不错,索朗也逐渐得到赏识。此后,马车队几经周折,最终改制成为一家民营企业,定名为拉萨市城关区市政工程公司,索朗也成为公司的领头人。

  脱下藏装,穿上西装,索朗开始到各个部门跑项目;回到工地后,又钻下水道、打混凝土,和工人一起在工地干活。那时没有挖掘机、压路机等施工设备,公司按天去租;没有人才,他到处去“挖人”。

  慢慢地,由于工程质量精益求精,公司的招牌打出去了。上任第二年,公司就通过竞标从十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个500万元的修路项目。索朗说,他和老会计一遍遍地数着账面上“0”的个数,傻笑了好多天。

  此后的公司发展可谓一帆风顺,承接的大项目也一个接一个,年施工能力现在已突破亿元。索朗说:“做工程最重要的是质量和诚信,我是土生土长的拉萨人,要是我修的路出了问题,会被人骂的。”

  索朗只上过3年小学,爱学习,但不识字。他喜欢秘书给他读书,读新闻,读各项政策。他还喜欢去世界各地考察。“去过欧洲、德国、法国、尼泊尔等地”,索朗说,外面的世界令他惊叹。

  “2006年,我被派去香港学习企业管理,听了一位做电子产业的香港老板的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那位香港老板年轻有为,资产达到200多亿元。

  索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认识到,公司要想做强做大,能抵御各种风险,最好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当公司逐渐在建筑施工领域站稳脚跟后,他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旅游商贸、宾馆餐饮等行业。

  经过这些年的蜕变,昔日的小木匠已经变成了知名的藏族民营企业家。在索朗的带领下,过去的马车队变身而来的企业总资产达1.8亿元,累计上缴利税3000万元,成为集房屋建筑、道路建设、公路工程、房地产开发、旅游商贸、宾馆餐饮等为一体的中型民营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袭来时,索朗的企业同样受到考验。“当时大项目基本没有,银行不给贷款,外面的投资进不来,融资很困难,真是雪上加霜。”但索朗的企业熬了过来。

  索朗认为,未来西藏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矿泉水、藏药、宾馆、旅游等相关产业肯定能带来大量的利润。他说:“1.8亿元的资产还远远不够,我的目标是20亿。”(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