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因故关闭微博评论,引起网民的关注和炮轰。在微博中,张海迪感慨:“微博本来是现代化信息传播的载体,它让精神疲惫的人、生活有压力的人在这里得到抚慰和鼓励,它也让幸福的人播撒自己的快乐给更多的人,可是它还能传播谣言和盅惑,让人们把心里积蓄的各种情绪变成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在这里或那里。今天头脑发热宣泄一气,明年的今天也许会感到无意义。就这么简单!”
重新开放微博评论后,一位网友认为她的这段话“消极、逃避,没担当”。曾经的时代偶像在微博上试图放下身段与网民面对,任由评说。
6月21日,江苏省溧阳市卫生局局长成了网络上的“最热局长”:由于误将微博当作私密聊天的即时通讯工具,与情人在微博上大肆调情,遭网友截图并发送到国内知名论坛上,该局长被停职检查并取消其党代会代表资格。官员出于追时髦而开通微博,却又由于不懂微博而丢了官,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据了解,目前开通个人微博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这位部长级高官在开微博第一天回复网民到凌晨两点,粉丝称他“贤大哥”,他则向粉丝道“晚安”。人民网评选出的十大官员微博,张春贤位于榜首,第二名是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目前在腾讯微博的粉丝已近135万名。蔡奇开通微博之后,浙江干部兴起“微博热”,开通者包括嘉兴市环保局局长章剑、舟山市委组织部长张兵、杭州市卫生局局长陈卫强等。
对于官员来说,如何在微博中展示自己并与网民互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怕微博,怕的是自身言论的公开化
随着微博异军突起成为备受追捧的舆论新阵地,政府机构和官员也日益重视“网络问政”。据今年4月公布的数字,在新浪网上,开通微博并进行认证的官员已有1300多人,代表政府机构的微博有2400余个。6月21日,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表示,如何使用微博已经排进了中央党校的干部培训课程。
7月4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广权发微博说,目前全世界共有62名开微博的国家领导人。
如今,政府机构与官员开微博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与此同时,官员微博亦将接受一系列严峻考验。
张海迪、溧阳市卫生局局长等的微博事件,让一些原本就对微博望而却步的官员更“惧怕”开微博。
“官员开微博,本身是一件可喜并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增加社会治理的透明度、互动性,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形成健康多元的公共生活。而且,微博本身具有‘自我纠偏’的净化能力,‘谣言止于公开,止于言论自由’。应对微博信任危机或其他指责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站在真实客观的角度正面回应,‘沉默’或‘冷处理’都已被社会所淘汰。怕微博的人其实不是怕微博,而是怕自身言论的公开化。”《博客天下》主编张双武对记者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认为,官员开微博,值得鼓励,它凸显了中国网络问政的水平与时俱进。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剑华说:“微博其实就是可以公开的日记。官员也是人,也有个性和喜好,表达出来没什么可怕的。”
有评论认为,官员微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在传统信息发布渠道之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营造官员所在机构的良好形象和提升公信力,但同时也考验着官员的应对能力和媒介素养。如何演绎出个性,同时又能代表自己所任职的部门在这个特殊的“民意广场”来发言,或许将成为官员们的必修课。
官员微博的角色定位难题
人民网有关报告认为,官员在微博上有较强的象征性意义,渗透着党和政府执政理念和政策走向。即使是官员个人微博,网民也会很容易地把其言论与公职身份联系在一起,任何不当言论影响的都不只是个人,而是其所在机构,甚至整个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在官员微博中,角色定位是一个难题。谈工作,还是谈生活?微博中的官员往往不得不面临职务角色与个人身份转换的纠结。对此,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介绍,目前的政府机构微博和官员微博,更多发挥的还是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在与网友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却少有突破,与网友期待存在相当距离。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是国内最早试水微博的官员之一,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他曾几次“变脸”。在某网站上,他一度关闭微博;他的微博使用过“伍皓同学”的昵称,请自己的一位好友专门打理和“迎战”。在几番“变脸”后,从以前的无所不谈到现在的“只谈公事”,伍皓自嘲“觉悟晚了些”。目前,伍皓的微博定位为红河政务公开窗口,与网友的论战少了,说话平和了,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占据主导。有评论说:“作为我国首位实名开微博的厅级高官,伍皓集试水者和先驱者于一身,集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于一体,在政治漩涡和民意战场中始终高举高打,在漫天骂声和仕途撞墙后仍在坚持摸索自己的准确定位。”
“微博中的官员与普通民众在话语表达空间、自由度上有差异,一时间很难收放自如。”单学刚说,“与传统媒体有异,微博本身就不是一个规范的媒体,官员的名字就是标签,官员使用微博需要比普通网民更加谨慎。你代表的是你所在的组织,说话的方式不能不当,必须以平等的姿态与网民沟通,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技巧。”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腾讯微博上拥有近700万名粉丝。在微博上,他表达观点,嬉笑怒骂,与网友及时互动。“没有其他的原因,只因我迈好了第一步——真实和诚恳,用真诚的心面对我的粉丝们。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沟通的,粉丝在微博中希望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我现在还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我在微博上的表现会有所顾忌和规范,因为网民会把你的每一句话当成发言人的话来听。”
有网友说:“当发言人的时候,您要是这么‘爽’就好了。”王旭明回复:“以前是代表教育部发言,现在是代表自己发言。”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微博名为“医生哥波子”。他认为,官员开微博首先要淡化自己是“官员”,“如果过于谨小慎微就不要开,如果希望掌声与鲜花就不要开,如果想以此作为晋升阶梯就不要开,如果气度很小就不要开,如果个人问题很多就不要开,如果没有‘时间’就不要开。”
官员要“重新学会说话”
记者发现,有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仅仅把微博当做一种工具,仿佛官员上微博了,账号中有不少粉丝,再发一点儿政府公告和地方新闻,就算是微博问政了,不仅毫无个性可言,而且很少有与网友的互动。还有一些官员追时髦,或者被领导要求开通微博,却少有更新和管理,某官员微博因为连续发出数条“某某,您反映的问题我们已经交给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样内容相同的微博而遭到网友指责。当然,也有一些官员,则是微博上的“红人”,他们富有个性,善于和公众交流,把微博真正当成了解民意民情公开政务的窗口。
在微博上,如何应对网友的尖锐意见?针对网友提出的具体问题,如何答复、如何处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提出“政府微博三原则”:直面评论,学会讲话,结果为上。
那么,官员如何才能把握好网友个人身份和所代表的公职身份之间的关系?
“官员开微博,一定要生活化,口语化,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单光鼐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提供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中说,官员微博最重要的是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既要克服因官气太重而导致微博言论多空话、套话,也要防止偏于油滑或者情绪化、偏激化表达,这同样会让网民感觉缺乏真诚。因此,官员微博发言必须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在牢牢把握公职身份的基础上,更多地学会个性化表达、人性化表达。
给自己贴上“老童鞋”、“苹果控”标签的蔡奇则说:官员要“重新学会说话”,“不讲官话大话而讲白话,讲百姓听得懂的话,否则谁听你的”?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郝继明认为,微博问政要少一点“正在办理中”,少一点“无可奉告”,少一点模棱两可,少一点外交辞令,少一点行话套话。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提醒,作为官方性质的微博,在发表言论时不能过于随意,要形成一种规范,从文字形式、内容等方面予以规定。不论是代表政府机构的微博还是官员个人的微博,都要予以规范。
对此,单学刚表示认同。他说,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微博,一定要注意尽量做到观点全面、自成一体,以防止因语言“零碎”引起网友的误解和质疑。如果在一条微博中写不完自己的意见,建议用数字编号续写。
此外,官员微博要尽量避免与网友激烈争辩,当发现无法说明问题时,要主动“休战”、和解,求同存异。
“一方面,官员要相信微博的‘自我纠偏能力’,敢于正面回应,坦诚面对网民的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官员要带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网民的异议,毕竟网民有的时候是在把对整个社会的情绪转移到你个人身上。”单学刚同时提醒粉丝们,对于官员微博,不要断章取义,要客观看待,毕竟官员也是人,也会有缺点。 (桂杰 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