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微博成为网络舆论中心 政府不能只满足于平息舆论

2011年07月14日 09:0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蓝皮书建议:政府应该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提升舆情的预警与研判能力;转变舆情管理观念,合作而非对抗;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完善舆情的利益协调机制,注重与受害方的沟通;提高议题管理能力,有效引导舆论;重视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复与管理。

  昨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了《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其中数据显示,2010年至少有155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政府舆情事件占比达到60%,而个人舆情事件占比也在不断升高,占到了14%。

  按照蓝皮书的研究团队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分类,个人舆情包括官员舆情、明星舆情、企业家舆情、学者舆情和其他类个人舆情。而官员舆情是个人舆情中的主体,占到2010年个人舆情事件总量的29%,排名第一。

  ●现状去年较大舆情事件中三分之一有官员被免

  2010年是微博发展的元年,而2011年,微博更成为了网络的舆论中心,成为了公民监督政府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阵地。

  近年来,已有多个政府官员因为社会舆情事件被免职,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60起影响较大的事件中,有22起有官员被免职的情况出现。而免职也是目前政府部门化解舆情的主要手段。

  谢耘耕说:“社会舆情就是中国社会的体温计,它可以测量社会的方方面面,测量社会机体是否健康。”

  《纽约时报》近日在评论微博热时表示,“这是一个观察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检测系统”。微博越来越成为公众意见表达的渠道,连接着现代社会的神经。

  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世界政党研究室主任韩久根表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使社会舆情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分析,这包括参与人数的剧增,也包括人员结构的多样化。以前年轻人是网络舆情的主体,而现在科技发展以后,手机上网很方便,很多老年人也加入其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人,使用率为13.8%,手机网民中手机微博的使用率达到15.5%。

  ●应对政府及官员拓展沟通渠道

  面对舆情环境的改变,政府及官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有所改变,在新的社会舆情环境下,政府又该如何应对呢?

  蓝皮书建议:政府应该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提升舆情的预警与研判能力;转变舆情管理观念,合作而非对抗;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完善舆情的利益协调机制,注重与受害方的沟通;提高议题管理能力,有效引导舆论;重视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复与管理。

  记者了解到,政府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事件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尝试,比如人民网推出“直通中南海——— 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湖北省建立基层舆情信息直报点等。

  根据蓝皮书所做的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开通并认证的政府机构有1300多个,其中公安微博692个,政府机构216个,官员426个。

  与开通政府微博相对应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在网络上与群众进行互动,7月5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网友在线交流,引发了一轮“网络问政”的舆论热潮。

  -专家观点

  政府不能只满足于平息舆论

  专家们普遍支持政府部门利用新媒体加强信息披露,包括微博、论坛在内的网络媒体,能够促使政府更加公开透明,树立正面的政府形象。

  谢耘耕说,舆情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评估地方政府或者国家部委,或者一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地方政府频频被曝光,舆情持续不下,事件本身和信息不够公开都是主要原因。

  韩久根告诉记者,新媒体对社会舆情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底层的民众可以掌握到更多的信息。他认为,微博、网络问政是阳光政务的一个有效途径,官员等公众人物,应该有责任意识,利用这个平台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年有很多官员因为热点事件下台,但是如果只是满足于平息舆论,最终受害的还是人民。”

  但他同时也提醒,“现在很多政府官员都有自己的微博,可以拉近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新兴的媒体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为政府和官员的微博,带着很强的官方色彩,网民很容易把其言论与公职身份联系在一起。因此,官员使用微博需要比普通网民更加谨慎。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提醒,作为官方性质的微博,在发表言论时不能过于随意化,要形成一种规范。不论是以政府机构性质的微博还是官员个人性质的微博,都要予以规范。

  韩九根也说,官员要有责任意识,不能随便说话,要很好地去利用微博这个平台,发挥积极作用。南方日报驻京见习记者 周祖燕实习生 杨永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