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4日)上午,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召开(见右图,陈文笔摄),广东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文件起草领导小组组长朱明国介绍了《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形成过程和核心内容,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亮点1
从过去的万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
按常住人口10%来配置社会工作者
记者:《决定》是一份充满粤味的文件,请问有哪些亮点?
朱明国:先征求意见,大概明天内部文件会先发。第一方面是文件总论,阐述加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意义,提纲挈领地概括改革开放和近年来的经验。我们要求省市县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省市县三级都由省级领导、市级领导、县级领导出任领导。我们现在都围绕经济建设开展,但社会建设方面没有具体部门来管理。这是比较硬的措施。还有有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个月底还要出台7个配套政策,建立完整的广东省社会建设的政策体系。
建立区域党组织也可算是一个亮点。我们现在主要是体制内的党组织,但在社区也要建立党组织,党员有两个地方管。既有领导体制内的管理,也有区域内的管理。党员要参加社会的党的活动。探索农民工比较多的地方,以地域为标志,建立党支部,党组织。
政府购买服务,权力让步,逐步分解和转移到社会组织中去。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长期按照万能政府的格局,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没有很好地扶持和支持社会组织。另外是社会组织还有个发展的过程,放低登记门槛,鼓励社会组织自己管理、自己监督,自己成长,政府给予扶持。通过工、青、妇发挥应有的作用,鼓励大量的民间组织应运而生。突出的亮点和特点:全省对社会组织的要求,到十二五末,达到每万人有5个社会组织。要达到这么个水平,社会工作者要达到常住人口的10%,广东就得有上千万人。给他们提供广阔平台和空间,在法律、法规方面提供安全、规范、充分发挥作用。出台7个配套政策,对社会组织要有个宽松的管理方式。
记者:政府会在哪方面对社会组织下放权力?
朱明国:《决定》里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但有了基本的方向:第一,把政府目前能下方的权力都下放;第二,从过去的万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第三是政府关键是做好服务,提供好对管理者的管理,不是直接管经济社会中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第四是通过让渡,政府把一些权力通过让渡到社会组织中,让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定发挥作用;第五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第六是政府培训社会义工和志愿人员来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大专院校和相关专业的招生。
亮点2
从外来工中吸收公务员
将来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要适当增加在农民工当中有威信、表现好的人
记者:政府重管理轻服务。如何落实让外来人员有诉求表达的渠道?有正规渠道去表达去解决?
朱明国:这是目前最敏感也是比较难办的事情。否则社会不稳定。外来人口在广东登记两千六百万多人,广东占全国十分之一强。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长期团结合作,为振兴广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是一对矛盾。不可回避外地人口和本地人口,城内人和乡下人,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人的矛盾,肯定存在并要长期面对。
第一代农民工到了省里打工主要是为了赚钱,做牛做马都行,第二代不再想回乡下,抱着要在这里长期下去,生儿育女。有些农民工二三十年还是被当成外来人,体制外,他心里不太高兴。政府把他们纳入体制内的服务和管理过去考虑得很少,等到出了事才急急忙忙。下一步为他们提供诉求渠道:先完善组织,包括设立党组织,设立地域为主的党组织。在党章上过去是没有的;接受、允许、承认他们以地方为主的商会组织,我们过去回避,或称为灰色地带;重视老乡会。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不了,都要找老乡,如果党委政府不理就只能找老乡,人都有抱团的理念。如果政府不重视,不限健全组织,不发挥他们的作用,甚至会成为反作用。
我们会考虑适当从外来工当中吸收国家公务员。这其实是给他们一线希望,让这个群体感觉到还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只要努力也能成才。在广大农民工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才的,只要给予机会。考虑在农民工比较多的市县、乡镇或者单位,要吸收他们,让他们参加管理。村委会特聘委员,特聘顾问,涉及到外来工的利益,应该把外来工吸收进来。治安管理啊、协调矛盾啊,把他们吸收进来,让他们反映自己群体的意见。
将来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要适当增加在农民工当中有威信、表现好的人,通过他们来反映外来工的诉求。
加大积分入户的管理。守法的、有贡献的,去年我们全省积分入户的有10万人,今年可能适当增加,使广大群体觉得只要我守法,多学习,做得好,有一技之长,我就有希望成为广东人,真正意义上的广东户口,享受到和当地人一样的社会福利。
通过五个渠道逐步解决外来工利益诉求的问题。《决定》草案要求培育社会建设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特邀政风监督员制度,深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反映社情民意“直通车”制度。(记者薛江华、实习生陈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