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丹·布朗的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曾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纪录,成为最卖座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这本杂糅了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的小说,激起了大众的普遍兴趣。
在虚虚实实的正史、野史以及小说家杜撰的荒诞语境中,读者(观众)随着一个美国符号学家,一起完成了一次虚拟的探险之旅,荡气回肠,意犹未尽。而眼下,一场酷似中国版“达芬奇密码”的闹剧,正在街头巷尾被围观热议,随着公共舆论持续深入的关注,本土的“达芬奇密码”逐渐被全民破译。相形之下,你不需要小说家或符号学家所擅长的“双关语、变位字、线索解析能力”,不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需要具备基本的理性和智识,运用一些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就能洞悉其间藏匿的各式暧昧“密码”。
达芬奇家居“土洋之争”已趋白热化。关注新闻的朋友都知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达芬奇”真的不是什么外国人名或品牌,而只是一个土特产披了个洋马甲。13日达芬奇家居在京举行
情况说明会,会上女老总潘庄秀华顾左右而言他,声泪俱下地回忆了创业史,却未直面公众质疑。
整个发布会,“踢馆、飙泪、突然离场”等戏剧性要素全齐了,一个情况介绍会活生生演绎成一场“‘秀’色可餐”的作秀情景剧。潘总情真意切地强调“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请大家理解我最近的压力……我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哭诉时还不忘标榜“社会责任”,让达芬奇闹剧的喜感又猛增几分。
这种无担当不坦诚的顽抗之态,就有点侮辱公众智商的意味了。也正是品牌到了如此危及存亡关头,老总还在扯“社会责任”大旗来装点脸面的做法,让我们能一眼洞穿这个粗劣的公关把戏,破解“达芬奇密码”,窥见隐藏其后的种种不堪。
只需点点鼠标,动动搜索引擎,简单回溯一下近期达芬奇身陷造假门之后的种种表现,就能掂量出这里的“社会责任感”是多么虚伪缥缈。面对媒体披露,面对消费者的投诉,达芬奇此前一直嘴硬地死扛着,坚称完全原装进口。但是随着更多的信息披露,他们终于嘴软,承认部分产品为国内造。
更有媒体披露其不少产品就是“意大利一日游”;数百万家具原为土货;近
十万的家具竟是三聚氰胺造……在无数事实面前,不知商业诚信、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是否已被冲刷得面目全非。我们却只看见一个中年女老总,还在声泪俱下地哭诉,一边希望舆论理解她的压力,一边强调社会责任感。
造假造得心安理得甚至理直气壮,面对指责还百般狡辩,直至被更多事实戳破谎言后,还要请十来个外国“群众演员”来开一场没多少实质内容的发布会,并当场飙泪,如演苦情戏一般。请问这样的泪水里能倒影出什么?是真心的忏悔内疚,还是卸责式公关?恐怕不言而喻。
没有担当没有悔过,甚至没有认识到自己涉嫌商业欺诈的造假行为,对商业伦理的戕益害,对社会诚信的毁损,对消费者权利的蔑视,而是一个女人纯粹委屈的哭诉,这样的哭声里我们很难听到一个成熟企业家的责任与理性。泪水过处,冲刷出的恰是企业责任和商业诚信的缺损和凹痕。
监管部门的介入总是姗姗来迟,网上舆论里也不乏仇富式幸灾乐祸之声,再加上一个女老总表演性极强的泣诉,如此的“达芬奇密码”又像是职能监管、企业责任与社会心理纷乱杂陈的“达芬奇乱码”。(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