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逾半数人称北京治堵“不及格” 拥堵无明显改观

2011年07月21日 07:2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18日至20日,就半年来北京市治理道路拥堵的效果,新京报委托锐智研究对京城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2%的受访者为北京治堵效果打了“不及格”。

  治堵半年后民间调查出炉

  半年前,北京市出台治堵新政,提出“建”“管”“限”3个方面28条综合措施。半年过去了,除了官方发布的治堵报告,每天穿行在这个城市的普通市民,对拥堵治理措施有自己的感受。

  治堵新政实施半年后,新京报委托锐智研究对京城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拦截式访问的方式进行,共在北京城八区访问有效样本637个,被访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比在1:1左右。对北京半年来的治堵效果打分,56.2%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及格”,30.5%的人选择了“60-70分”的及格分,选择“71-85分,良”的比例仅为一成(11.4%)。

  两成人认为公交提速但更挤

  按照不同的出行交通工具,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市民选择公交、地铁,这个出行群体中,有超过40%的人对缓解拥堵效果没有明显感觉,近20%受访者表示,虽然乘坐公交、地铁的速度提高了,但较缓解拥堵政策实施前,车厢内拥挤情况更为严重。

  调查显示,59.4%的有车族受访者认为,半年来的治堵措施对交通拥堵没有明显改观,25.3%的人认为反而更加拥堵。

  认为有效果,出行速度加快的仅占15.3%。

  有42.9%的受访者对“购车摇号”表示不满,支持者也超过30%,但普遍认为摇号细则仍需要进一步细化、调整。

  16.2%被访者上班耗时超2小时

  本次民间调查,也对市民的出行时间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32.4%的受访者上下班平均用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有16.2%的被访者上班耗时在两小时以上。

  样本

  骑车能省一刻钟

  治堵措施还不够严厉

  姓名:王超

  职业:链家地产置业顾问

  出行方式:自行车

  王超住在常营,到管庄附近上班,之前每天都坐公交车,两个月前改成骑自行车上班。

  坐公交的时候,王超每天早晨7:30出门,途经6站,8:15左右才能到上班的地方。车多,道窄,堵得厉害,两三站的路程要走二十多分钟。

  “现在好了,自己骑自行车,不挤还能早到单位。”他介绍,如果还是7:30出门的话,不到八点就能到公司,节省不少时间。

  王超表示,北京车太多了,即使有那么多的缓解拥堵政策,还是不断恶化,再三考虑后,还是觉得骑自行车上班合适。“还能给缓解拥堵做点贡献。”他希望更多的人放弃开车,重新骑上自行车上班。

  他认为,现在的缓堵措施还不够严厉,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直到公共交通环境得以改善,人们理性的选择多种方式出行。

  三环内确实比以前好走

  没车人买不到车不公平

  姓名:刘冬

  职业:化妆品营销

  出行方式:私家车

  刘冬要给北京各地送货,自己驾车比较方便。但几乎每天都要堵车,在他看来拥堵已经是个常态,突然遇到不堵的路段,自己倒是会疑惑一阵。

  刘冬每天的行驶路线不固定,但自从停车费上涨以后,他感觉到三环内的部分路比以前好走了。“以前那些路堵车几乎就不动了,现在好的时候能跑上四五十公里。”对于这点变化,刘冬认为还是价格杠杆起了重要作用。

  至于购车摇号,刘冬不认同这种措施。他认为限制了人们对出行条件改善的愿望,剥夺了人们的选择权。而且北京每月机动车还是有一定数量的递增,已经有车的人还好,但是没车的人买不到车了,这不是很公平。

  他希望可以逐步取消摇号购车,可以在增加出行成本上想一些措施。让人们可以根据出行费用,自行选择。

  原来坐公交车是可以那么顺畅的

  划公交专用道比限行好

  姓名:唐建年

  职业:超市经理

  出行方式:公交车

  每天早晨7:30,唐建年会准时出门,乘坐363路公交车去上班。

  之所以选择公交车出行,得益于4毛钱的低价,这可以让他每月的交通费用大大压缩。而且公交一卡通也很方便。

  他能感受到北京交通好转,京通快速路上的公交专用道,让唐建年看到,原来坐公交车是可以那么顺畅的。“这样的措施,比单独的限制要好得多。“他认为,北京目前的措施,总体来说对缓堵没太大效果。

  缓堵还要从管理上下手,真正为老百姓考虑。唐建年认为,四惠桥那块路段设计有问题,东西南北的六路车道都在一个岔道口相交,还没红绿灯,交通相当杂乱。现在正建设的四惠公交枢纽,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不是简单粗暴的限制,而是疏导。(记者 郭超 实习生 王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