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社会管理的国家部署
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的视野日益全方位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宏大框架正逐渐形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袁元
实习生夏奕赵鹏飞
今年以来,“社会管理”频繁进入中央的议事日程,其在中国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受到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年初,一年一度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主题便锁定“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在开班式上,中央九常委悉数出席,胡锦涛连用多个“必然要求”阐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社会管理内容首次单独成篇,显示其已成为决策者心目中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阐述社会管理创新,并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聚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更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之后,相关工作部署下达到位。
“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的稳定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社会风险不断加大。按照中央的判断,其深层次原因来自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幸福安康,更会对党的执政地位提出挑战。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紧迫又不可一蹴而就,能否做好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改革,已成为关系着进一步推动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受访专家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执政者的视野中,既从时代发展的宏观角度审视社会管理,又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系统谋划改善治理。而如何操作?则是一个庞杂的工程。当前,高层对于社会管理的思路已经明晰,综合施策、依法治理方略正日臻完善。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社会管理工作的总要求”,权威受访人士分析,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按照中央部署,社会管理正在从事后应急转向源头治理,关口的前移也需要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配套跟进”,龚维斌认为,社会管理的内涵已由过去的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延伸到要更加注重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新阶段的社会管理是活力和秩序并重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社会管理格局的加强和完善。
“社会管理不仅仅是党委政府的事情,还需要由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社会组织来共同参与、共享共治。”他认为,其中的重点在于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当前其参与的渠道、条件、法律保障等方面尚存空白点和不适应之处,有待改革完善。”
权威人士表示,按照中央部署,在加强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之外,需要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
这其中,需注重发挥党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强化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责任。引导和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居(村)民委员会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作用也备受关注。从中央要求看,通过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极、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支持和推动居(村)民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要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协同社会管理,就要建立一个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良性互动的公共关系新格局。”汪玉凯指出,当前在这个管理格局中,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这两个方面是社会关系中最弱的两项,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马庆钰教授说,随着社会管理内涵的延展,社会管理已不能靠政府和党委来唱独角戏,必须强调社会管理的主角是社会组织,应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好的渠道。他认为,当前尤需增强改革意识,以循序渐进、适度和全面系统的原则促动改革,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管理格局中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一目标的实现。
维护群众权益的五大机制
“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这五大机制被并称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采访中,汪玉凯解析道,这五大机制的提出,说明社会管理的本意不是“管”而是“服务”,其核心要义是要通过有效的社会服务保障和维护群众权益,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五大机制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彼此相互联系,既有维护群众权益的具体目标,也有实施重点。”龚维斌说,群众权益包括权利和利益,其中既包括经济权利和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和利益,这五大机制抓住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既要畅通公众的诉求表达渠道,也要切实保护劳动者利益,更需在政策措施决策前进行详细的论证、评估,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权威受访人士解读说,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旨在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可以通过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而损害群众利益。
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当前的重点是,要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征收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重点在于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和劳动关系预警制度,健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解处置机制。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作用。依靠基层党政组织、群众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共同化解社会矛盾。
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则要求建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这五大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而能够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社会财富的分配中来,让发展的成果为更多人共享。”马庆钰认为,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更需要用健全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维护、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社会管理的新领域
在权威专家看来,此次在中央部署中“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以专门章节提出,这意味着社会管理又添新的领域和着力点。
龚维斌认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人员的流动,社会安全、医疗等社会性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一把“双刃剑”,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带来了利益格局深刻的变化,利益矛盾凸显。“正因如此,公共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已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这是应有之义。”
从公共安全角度分析,汪玉凯说,在公共安全领域,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环境安全这三个方面已成群众关注度最高、问题最为突出的安全问题,这正是今后社会管理公共安全方面重中之重。
按照中央部署,包括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机制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内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将加快步伐。
而针对网络服务管理,龚维斌分析,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公共参与都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拓展了新的领域,但包括网络环境净化、虚拟社会形成、网络信息安全在内的新事物新现象,也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管理者加强研究、趋利避害,从而实现信息网络的有序发展,规范引导。
汪玉凯认为,一方面要依法促进信息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而如何把握“鼓励”和“引导”之间的度,如何能够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如何能够建立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机制,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培育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等,都是各级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