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是“中华脊梁”还是“软体动物”?

2011年07月26日 11:1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人确信,不自欺”,是其内在精神“被摧残,被抹杀”,是其外在命运。这些“中国脊梁”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却被“消灭于黑暗中”,这说明,他们通常为“黑暗”势力所不容。从鲁迅先生的论述可知“自信力”是“中国脊梁”的灵魂与核心。

  近期媒体之于英国新闻集团的话题,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笔者并非同情这个默多克,乃因家国之内,不劳窃听,丑闻迭曝,而在国内的媒体上,近在身边的丑事却充耳不闻,远隔万里的丑闻却津津乐道,比如京沪高铁,海湾大桥,伤痕累累,弊端斑斑,“献礼工程”竟成献丑工程,似乎不算丑闻;土生土长、粗制滥造的达芬奇,“保税区”里兜游一圈,国门都没出,竟然成了原装进口、国际名牌,也不算丑闻;北京、武汉、南京,一场大雨,都市泽国,人车鱼鳖,自然也不算丑闻。

  且搁下这“硬实力”不说,就“软实力”而言,不知是因为皇帝影视的潜移默化,还是都市嗲剧的耳濡目染,拟或奴隶意识的长期氤氲,当代中国,特别是文化圈和娱乐圈,许多人得了软骨病,甚至成了精神上的“软体动物”。当此之际,听闻某地评选“中华脊梁”或“共和国脊梁”,特别是李承鹏与倪萍的网络之争,又牵出收费评奖的黑幕,围观之余,不禁感慨系之,这类事件俯拾即是,哪里还算丑闻?设置并评选“脊梁奖”,不知是何方神圣何种衙门出自何种妙想?此“脊梁”并非任何“脊椎动物”都可入列的。正版的“中国脊梁”出自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那么,这四种人如何识别呢?先生接下来的论述提供了标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由此可见,“人确信,不自欺”,是其内在精神;“被摧残,被抹杀”,是其外在命运。这些“中国脊梁”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却被“消灭于黑暗中”,这说明,他们通常为“黑暗”势力所不容。以此推想,厕身庙堂之侧,冠盖云集,养尊处优;出入优伶之伍,纸醉金迷,蝇营狗苟,或如衙门的奴才,在权势面前摇尾乞怜;或如权势的宠物,在权门之侧献媚邀宠,这类人是很难进入这个行列的。从鲁迅先生的论述可知,“自信力”是“中国脊梁”的灵魂与核心。从我党诞生算起,兼具“有确信,不自欺”、“被摧残,被抹杀”两方面特征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如邓小平、彭德怀、顾准、孙冶方、林昭、黄万里、张志新,他们坚持真理,坚信正义、坚守真相,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而且体现了“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他们生理的脊梁,或坚强、或瘦弱、或柔嫩,而正是这种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坚毅的自信力,他们才成就了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真正的“中国脊梁”。

  经过逾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进步。然而,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不唯在制度层面尚未彻底改革,而且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从而导致了腐败丛生、两极分化、法治不彰、冲突频发的局面。在社会的转型期,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理应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前途命运出发,正视问题,剖析矛盾,引导世人,资治襄理。然而,一些官方学者、御用文人、豢养优伶,或慑于权势的强势,或嗜于权势的残羹,在媒体,在讲坛,在舞台,伴着政坛的节拍,随着权势的舞步,闭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唱赞歌,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没有批评,没有谏争,没有监督,有的只是“含泪劝”、“幸福鬼”式的帮闲与帮忙,以致于“救失之道”遁迹,“谄成之风”大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采诗官》对此曾有形象的描绘:“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这些人哪里是什么“中国脊梁”,根本就是无骨的“软体动物”。在这些人的魅惑之下,一些地方的当政者不见弊端丛生,只道歌舞升平;不闻啼饥号寒,只知琴瑟钟磐。这种虚美媚世、取悦邀宠之行,“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策林》)。就拿倪李二人在“脊梁奖”的争论来说,倪萍作为政协委员,在接受采访时,竟然声称,“我爱国,我不添乱,从不投反对或弃权票。”这哪里还是政协委员,一只“软体动物”而已,谈什么参政议政、互相监督、荣辱与共?

  许是有鉴于此,鲁迅先生曾明确提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真是入木三分!(作者系山东杂文家 安立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