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立“社会管理委员会”到“和谐企业工作室”,从“看单点菜'到“网格化管理”,中国各地正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尽管形式内容各有侧重,但“群众满意”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衡量探索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鞍山市目前正在全市上下进行一场大动作的改革,围绕新时期社会管理需要,全面转变工作理念,对现有的党委、政府的机构、职能、考核办法等进行大力度改进创新,打造“民生民意有所呼,党委政府马上办”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从市一级的“社会管理委员会”一直到社区(村)一级的群众诉求和服务工作站,从上到下四级新设立的机构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把遇到的烦心事乃至对政府的意见、建议传达给有关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也建立了一整套的办事机制,保证老百姓的诉求得到迅速处理和反馈。
中共鞍山市市委书记谷春立表示,鞍山市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加速解决群众有事“向谁说、谁来办、怎么办”的问题,让群众和各级社会组织无论在大事还是小事上,都能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国各地对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很快做出了积极回应,各种形式的社会管理创新纷纷推出。
在北京的东城区,全区被划分为589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七种力量”进驻: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网格消防员,实行网格精细化管理,“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而在相邻的朝阳区,则实行“全模式”管理,包含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经济动态、法律司法、党建工作等10大模块,把涵盖居民生活的79个大类、439个小类、3452个细类的社会事务全部数字化,居民们“看单点菜”,“管事”的人就在身边。
此外,辽宁省“倾听民生、为民办事”的“民心网”联网工程,浙江省杭州市党委、政府的“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的决策及考评新机制,江苏省南通市‘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覆盖城乡的六级大调解网络,广东省扩大外来务工人员诉求表达渠道和内容,以及下放社会建设权力从“万能政府”转型“有限政府”等等。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重点问题,纷纷着手对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很快得到了群众的热情支持,尽管许多地方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感到了方便、得到了实惠的百姓对政府的“改变”普遍持鼓励态度。
鞍山市铁东区福康社区74岁的居民张凤浩和邻居前几天向社区反映家里自来水以及煤气方面的问题,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他说:“现在啥事只要告诉社区就行,不用自己到处去找相关部门,遇事不‘抓瞎’了,在外工作的儿女也放心了”。
追求群众满意,成为各地出台社会管理创新政策措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衡量标准。在辽宁,“民心网”建立了一整套的评价机制,在这套机制下,哪个部门、地区和单位给群众办事越多,办得越让群众满意,就越光荣,还会受到表彰和奖励。民心网主任韩玉起说,就是要把群众的诉求当成为民办事的一个机会交给承办单位,让承办单位带着积极性去给老百姓办事。
鞍山市铁西区则率先在政绩考核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出台了《铁西区街道办事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这个考核评价办法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标准,考核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有关官员的选拔任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认为,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一项重大改革,中国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注重基层的实践经验,把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结合起来。
“应及时总结各地探索的成功的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进一步系统化,在全国普遍推行。”李培林说。(记者 陈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