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空军部队飞播造林30年 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1年07月29日 05:3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空军部队飞播造林30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空军某航运团执行飞播造林任务。谭 超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阅读

  撒下一把种子,收获一片绿色。我空军部队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为国播绿,神州大地草长了、树密了,也日渐树立起一代代飞播人铸就的绿色丰碑。在人民空军连续飞播造林30年之际,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片天空、那片热土。

  飞播一般在远离人烟的荒漠地区或者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没有指挥塔台,没有导航设备,没有信标台,飞机全靠目视引导。在这样恶劣条件、复杂环境下展开飞播作业,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起降条件,对于飞行员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拖拉机推出的现代“跑道”

  湛蓝的西北高天,空军两架绿色运输机从云端不断下降高度。

  700米……500米……100米,突然,机翼下喷出长长的“飘带”,饱含希望的树种、草籽,密密麻麻撒向大地。

  “这地方搞飞播,简直是拿脑袋作赌注!”先后考察三次宝鸡山区的地方航空公司连连摇头。

  飞播宝鸡山区。农用拖拉机推出的土质机场跑道长度仅为部队机场1/4,宽度不足2/3。跑道两侧还有电线、广告牌等障碍物,鸟类活动也很频繁,处置不当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临危受命,接此任务的兰空某航运团飞行员杨金波“豁了出去”。牢牢抓住舵,他稳稳地操纵着飞机,不断加速,最终在离跑道尽头十几米的地方腾空而起,留下的是夹杂着石子的尘烟。“一旦石子打坏发动机,后果不堪设想!”对飞行员来说,这样的尘烟更像死神狰狞的微笑。

  怕来啥偏来啥。刚进入山谷不久,突然一股强大的气流逼了过来,飞机如浪尖上的小船剧烈地颠簸。前面是山,后面是山。一旦控制不住飞机,非撞上山不可……杨金波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紧握操纵杆,一边观察地形,一边与副驾驶密切配合,和汹涌的气流作殊死搏斗,直到将种子撒完。返场后汗水浸透了飞行服……

  飞播工作必须赶在春寒退却之后、雨季来临之前完成,而越是眼看就要风雨交加,越是飞播的好时机。所以,对任务部队官兵来说,复杂的气候条件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09年5月底,空军某航运团执行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飞播任务。可是由于风沙大,可飞天气少,原定7月20日完成的50万亩任务,到7月10日只完成了60%。官兵心里非常着急。

  “那天起飞时就觉得云层比较低,到了播区上空,从飞机上就看到不远处的乌云,地面指挥说:天气不好,你们自己观察把握。”大队长刘松介绍,“我们一想,难得的好雨,还是尽量把种子播下去。”

  一边看着云层越来越近,一边仍是稳稳地驾着飞机撒种。“播完后飞机已经进了云层,雨非常大,我们掉头就往回跑。”

  倾盆大雨中还夹着闪电和强风,飞机几乎是被风推着、云赶着,刘松紧紧握着操纵杆,机身后就是黑压压的浓云。

  “飞机刚落地停稳,雨就过来了,旁边几顶帐篷‘呼’地一下全部被推翻。”落地后,地方林业部门领导握着刘松的手不断感慨:“别看天公不作美,有你们在,何愁沙海难变绿!”

  要让种子均匀地落在土地上长出芽,这需要运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原理,还要对地理、地貌和土壤充分熟悉和了解,如今我国飞播可达每平方米24颗左右的落种率,种子的保存率、出苗率和每平方米苗木密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每平方米24粒种子的背后

  1982年,时任兰空某航运团机务大队长的梁间泉,受领飞播机改装任务。

  面对一年前该部首播甘肃境内太子山时,种子保存率、出苗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无情事实,梁间泉深刻认识到,飞播光有勇气和激情还不行,还需要讲科学。

  梁间泉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改装飞机,他连续4个星期没有回家。爱人一着急,风风火火地赶几十里路跑来看个究竟。一进门,眼泪就不听使唤地往外流:“老梁啊,几十天你都瘦成什么样子了……”

  梁间泉着了魔似地在接近40摄氏度高温的机舱里每天钻上百个来回。为了找出不同种子落种时的比值和定量孔的开度,解决大小轻重不一的种子播撒均匀问题,他摸索制造出风门、风动,反反复复地试验,直到有一回把一块一平方米的白布铺在地上,离地50米的飞机掠过后,他数数落在布上的种子,完全符合规定要求!梁间泉乐了,部队和地方林业部门的同志更吃惊了。

  梁间泉不是个例。回溯空军飞播造林之路,仿佛一部“拓荒史”,从无到有,一步步艰辛探索。

  飞行员白明俊发现,飞播种子定量器开度大小是地面一次性调节好的,飞行员在空中无法根据播区掌握下种数量,他便下决心研制更科学的空中可调试飞播定量器。白天飞播,晚上总结经验,日复一日地探索研究,他的可调试飞播定量器终于试验成功,填补了飞播史的空白。

  为确保飞播质量效率,空军任务部队先后走访了上百个林业部门,足迹遍及每一个播区的山山水水,摸索出了适合各个地区的飞播方法,先后总结出诸多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沙区地带,空军飞行员们还和治沙专家一起,找到了沙区降雨规律和不同时间风速、风向变化规律,成功地解决了沙区飞播后种子位移、风蚀等难题。这项至今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0年来,执行飞播任务飞行员成功化解突发空中险情就达16次之多,曾创造出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 3天更换2台发动机、半天完成100小时发动机定检、2小时更换一台螺旋桨、18天飞播40.2万亩等数十项飞播纪录

  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0年6月23日,该团飞播分队正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执行任务,天气突变,一瞬间乌云密布。正当飞播机陆续听令降落后,就是少了许斌机组。然而,此时机场已经不具备降落条件。

  危急当头,空地协同,约15分钟后,许斌机组按照命令,找准时机,果断行动,终于在雷阵雨条件下把飞机平安降落了下来。当地林业局的领导称赞机组人员“天之骄子,过得硬的精兵”。

  如果说这一次有惊无险,那么黄学伦的一次经历却没有这么简单。1993年6月15日,兰空某航运团参谋长黄学伦带领部队在陕北神木县的大柳飞播区飞播。在播区,刚开始飞播不久,耳边就突然传来几声“嘭、嘭”爆响,飞机忽然向下一沉,高度陡地向下掉了20多米。黄学伦心里一惊,一股冷汗冒上额头。他迅速地查看了仪表,发现发动机转速表出现异常,飞机已经开始出现操纵不稳,上下左右颠簸。

  发动机出现故障!处置不当,就会空中停车,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立即返航!

  因故障原因,发动机马力不足,动力忽大忽小,飞机也就随之忽上忽下,已变得很难驾驭。黄学伦和张铁钧心急如焚,两人全力保持着飞机的正常状态,一面拼力爬升高度,一面全力向机场飞来。

  机场上,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向飞机归航的方向张望,都在焦急地盼望战友能平安归来。

  “马上进场,请回答!”指挥台的扬声器中终于传来了黄学伦的声音。飞机在人们的期盼中一点点临近,大家紧张的心情随之加剧。

  黄学伦已对准跑道向下降落,突然,发动机又“嘭、嘭”响了几下,飞机又忽地向下掉了下来,见此情景,人们都不由自主地“忽”地站了起来,心也一下提到了嗓子眼,紧张得喘不出气来。

  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飞机在黄学伦和张铁钧的操纵下,最终平安地落了下来。李国文 王云杰 郭洪波

  飞播背景(链接)

  1956年初,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乘飞机去湛江视察,沿途俯瞰机翼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秃岭,遂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能不能像空投一样,利用飞机撒种?”回到广州,他便向广东省林业厅厅长陈冷同志提出了这一想法,立即得到省林业部门的响应。

  广空运输航空兵某部官兵领受了飞机撒种这一光荣任务。他们与地方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很快设计出撒种用的漏斗,安装在飞机的照相孔上,并在试飞中多次进行了改进,使之达到播种要求。1956年3月4日上午10时,由空军中尉军官刘同贵驾驶的空军运输机,第一次装载着1500公斤马尾松和台湾相思树种升上了蓝天。

  10时20分左右,飞机到达预定空域。随着一声令下,密密麻麻的种子似天女散花般、飘飘洒洒地撒落在荒山秃岭上。“啊,成功啦!”地面上一片欢呼。

  飞播造林,从此在共和国拉开了序幕。但此后数十年,时断时续。自1982年开始,每年都坚持飞播造林,至今已30年。 空政提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