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9日电 综合消息,29日早高峰时段,北京再迎短时强降雨。预报在午后出现的大到暴雨提早登场,让出行的市民有些“措手不急”。因各相关部门早有准备,并未出现重大警情或事故。今年入夏以来,北京频遭暴雨袭击,一再考验道路、排涝等市政设施。
6月23日的一场暴雨让北京产生了严重内涝。据称,这是北京十年以来遭遇的最大降雨,局部地区雨量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受暴雨影响,北京多条地铁线路运营受影响,部分站点停运。城区不少路段由于严重积水已致瘫痪状态。当日首都机场数百进出港航班被取消,上千名旅客被迫滞留。两名推车男子因井盖“消失”而不慎坠入排水井中被水冲走身亡。
7月24日的暴雨则“刷新纪录”,成为北京今夏最大强降雨,也是13年来最大强降雨。吸取6月23日暴雨的经验教训,此次降雨之前,北京市提前部署,提前预警。当晚,北京市长郭金龙亲临防汛指挥中心坐镇指挥。
相比“6·23”暴雨,7月24日降雨影响小得多,全市只有少数路段短时滞水并很快排除外,未对交通产生重大影响。但因这场雨而发生的意外事故已造成顺义区2人遭遇雷击死亡,密云县2人死亡、1人失踪。
7月26日晚,北京再遭暴雨突袭,部分城区积水严重,给交通造成很大影响。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市区主要道路交通正常,14处积水点交通中断。此外,暴雨造成密云水库、平谷境内等多个水库接近或超过汛期限水位,多个水库提前实施了开闸泄洪。
与24日的那场早有预报的暴雨不同,这场雨让许多市民感觉措手不及。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廖晓农解释称,24日是一场全市性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由东移南下的强天气系统驱动,预报特征明显。而26日晚雷雨云团形成得非常突然,且初期移动速度很快。
目前,北京已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期,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北京的主汛期,这段期间降雨频繁,大部分山区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局地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增大,灾害防御形势严峻。据统计,今年6月1日至7月27日,北京降雨量为301毫米,比常年同期的降水量240毫米偏多61毫米,而去年同期的降水量仅有135毫米。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科长陈大刚表示,北京的降雨量一般取决于有几场暴雨,多下一场暴雨,当年汛期的降水量就会多出很多。他还表示,降水会有周期性的变动,会随着年代上下波动。过去十年,北京处于一个降水偏少的周期,从目前看来,这个周期正在趋于结束,北京正在往降水多的趋势发展。
此后,北京再迎多次降雨天气。由于提前做好了应对大雨的准备,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指挥部,交管部门重点对桥区、主路加强疏导力度,通过媒体、户外显示屏滚动发布雨情等,道路交通运行平稳。
从几场暴雨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出,是否提前准备部署,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媒体评论称,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这是城市管理这门大学问的重要内容,也是需要长期探索实践的必修课。
有关专家建议,除了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布局建设外,当前还迫切需要做好流域水系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城区时综合考虑城市综合防洪和排涝能力,兼顾看得见的地上工程和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增加公园等城市绿化区,将大批城市低洼区列为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强对城市水量的吸收和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