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评奖成生财之道 学者称从严治理需清理挂靠关系

2011年08月01日 09:27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办班、办奖、办会似乎已经是一项如火如荼的产业了,不少人因此发了大财。评奖的商业化是市场发展的一种产物,其本身或许无可厚非,但如果畸形发展,混杂欺诈、腐败和公款私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那么就必须对其严厉治理

  获奖通知寄到,莫名地告知你得了一项奖,还邀请你去开会,但是会务费、住宿费还有评审费、证书费都明码标价,相当不菲。这样的获奖通知,我想连普通人都收到不少。还有玩花样的,先给一点甜头,再要些小钱,一步一步把你套进去。手法和目前流行的电话诈骗很相似,差别在于一个是靠引诱,一个是靠恐吓。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评奖仍然还在延续。从当年的“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到今天的“中华脊梁奖”,评奖生财有道,中外莫不如是,钓者冠冕越来越大,许多还借用了各部委的名头,也难怪愿意上钩的人会这么多。评奖乱象,也该治治了。

  “中华脊梁”式评奖的供需分析

  《关于参加“中华脊梁”大型文献首发式暨首届功勋中国系列任务颁奖盛典活动》的通知就是以“红头文件”的方式出现,邮寄到各地的受邀人处,其中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主办方要求参会者交纳9800元,可申报“中华脊梁·十大杰出人物”等奖项。依照文件落款,该活动的主办方为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等四家单位。

  随着事件被曝光,这些“主办方”在记者的追问下,有的承认收费,有的否认参与了这项活动,有的称被冒用身份,还有的说文件系一个临时工伪造,似乎急于撇清关系。但有记者查阅相关媒体报道,发现此项“中华脊梁”评选活动已经搞了5届,每届都收费,但主办单位年年都换。此次9800元的费用被定义为会务、食宿、出版等所需,主办方一再否认是“收费评奖”。但是,这可能比直接标注为评奖费更可怕,因为会务、食宿费一般都可以通过得奖人的单位公款报销,私人掏钱拿奖的恐怕极少。一些名人也被卷入到此类活动中,他们可能真的不需要另外付费,因为评奖需要倚赖他们的名头。

  这样的套路绝不新鲜,但“中华脊梁”式的称谓确实很吸引人,也就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其实,愿意交钱参加此类评选的人,也有追求名誉的需求。如果是某些地方上位高权重的人,在北京获此“殊荣”一定会“锦上添花”,若又无需自己出钱,何乐而不为呢?

  当看到质疑此类评奖的民意汹涌,据说“中华脊梁”评奖主办方迫于舆论压力,仅是取消表彰大会,却拒不退款。

  这些带有一点行政背景的民间社团或者组织,凭着既靠又不靠的游离身份,似乎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如果真相止于此,那么我们的评奖闹剧还会继续演绎下去,不过再换个名头罢了。

  欺世盗名并不是最可怕的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取法的人,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就在“中华脊梁”评选活动被曝光之前,另一个被网友炮轰“花钱买奖”的“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就选出了300多人,真不知道其中能称得上“脊梁”的有几人?至少倪萍已经表示愿意退奖,因为她自认为尚无与此荣誉相称的贡献。

  由评选方求财和参选方求名凑和起来的闹剧,如果只是欺世盗名,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近年来各类评奖泥沙俱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响应动力,也不会盛行至今。除了评奖外,还有各类培训班、高端会议等,邀请政经名人装饰、收取巨额费用,套路与评奖完全一致。办班、办奖、办会似乎已经是一项如火如荼的产业了,不少人因此发了大财。如果不去探究和整治这背后的利益链条,那么其社会影响将越来越恶劣。

  另一方面,据报道,中国目前有300多万个民间组织,只有44万个在民政部门注册。这种“不合法状态”既让很多民间组织无法开展正常活动,也因其完全脱离监管而潜藏巨大的社会风险。中国诸多评奖办会专业户都以研究会、促进会的名义存在,过一段时间又换一个名头,公章自己刻,账户开个人,其游离监管的状态很有诈骗的嫌疑。

  必须提到,还有一些形似正规的评奖,比人物类评奖影响更大。那就是某些报刊的年度品牌或产品评奖,不仅“捧”了交钱的单位,也有可能无形中“杀”了未交钱的品牌,这样的市场误导,影响值得重视。如果评奖真的按照市场供需操作,或者它也可以属于小众自娱自乐的某种产品,但是如果联手欺骗,会造成社会影响,或者会是腐败的来源之一,那么就有必要治一治了。

  需从清理挂靠关系和整治过度商业化入手

  其实如果细究此类评奖的通知和文件,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奖项和会议都会明示或暗示是国家某部委或其直属机构主办,而承办的往往是某文化传播公司或一些民间团体和研究会。宣称将要出席会议或获奖的人员名单里必有政府官员或经济界文体界名人,“红头文件”的形式也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国家行为”。这里面除了完全欺诈的成分外,大多真能寻到与其挂靠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至少这些挂靠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财有道,敛财有方,但如何分钱,外界不详。除了挂靠费外,不知这些挂靠部门对他们的下挂团体有何实质上的监管?如果细查起来,恐怕也避免不了与钱有关的“猫腻”,哪怕只是以会议的出席费名义。

  企业捐奖也是商业腐败的变相形式之一。每年层出不穷的“年度最受欢迎的品牌”“年度创新大奖”等等奖项,对企业还是有极大的诱惑力,消费者也很容易被这样的冠名所迷惑。但是,这样的评奖大多也是以“捐奖”的形式进行的,其评奖本身就是敛财的一种手段。这种评奖就是过度商业化的产物,极大地破坏了公众信任度,也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商业竞争。

  简而言之,评奖的商业化是市场发展的一种产物,其本身或许无可厚非,但如果畸形发展,混杂欺诈、腐败和公款私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那么就必须对其严厉治理。(王中美)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