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方日报:故宫真是叫人一“撼”再憾

2011年08月02日 08:2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故宫的“撼”事未几,憾事又来了一单。在沉默了26天之后,故宫博物院终于在7月31日证实,7月4日,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时,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文物发生挤压损坏。报道说,这件哥窑瓷器属于国家一级品,而这样的一级品故宫总共才1106件。

  故宫方面检讨文物受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信然。但我觉得那个“理工科毕业的女硕士、专业技术职称是中级”的当事人肯定没有任何主观故意,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们的那些客观原因的牺牲品。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没有网友“龙灿”曝料,公众对此事究竟能否知情?故宫方面是否试图瞒天过海?在矿难之类事情那里,这种做法叫做瞒报。在故宫这里,尽管不关人命,仍然必须及时知照国人,因为那些国宝不是故宫大小员工的,他们只是在受国人的委托行使管理职能,没有保管好,失职了,就要给国人一个交代。当然,他们说了,不是要瞒,而是等到彻底调查清楚,形成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后上报。但是,他们应该知道,首要是通报基本信息,如何调查,如何善后,如何处理,那是后话。

  关于故宫文物的保护,众所周知有两个奇迹,那就是它曾经两次大规模迁徙:一次是日本侵华,故宫文物随国人一道颠沛流离,没有个固定的家;再一次是随败军一道迁台。那志良先生有一册《我与故宫五十年》,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此讲述极详,尤其是抗战时期那部分着墨最多。我们看到,近两万箱计百万件文物,长达十多年,行程数万公里,却无一受损。书中有个细节不能不提:一辆车子下坡时撞到了一个箱子,“箱子的顶板被撞到里面去了”,事情惊动了马衡馆长,专门赶来等着开箱查看。那先生说:“我看了看箱子,编字是A字,是古物馆的瓷器,心里一惊,这必是凶多吉少。”然而,“我先把上面的稻草拿出来,再拿棉花,一个个的纸包露出来了……一包包地打开,一件件地检查,完全没有伤损”!瞧瞧,那是个怎样的连人的安危都自顾不暇的时代啊,而故宫守护者们对文物的呵护却绝无丝毫的懈怠。今天出了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些接力的人们难道还不该找个地缝钻进去吗?

  论及今天故宫方面的主观原因,该在于缺少对国宝的敬畏之心。一个寻常的毛贼居然可以在戒备森严的地方从容得手,一个原本该对公众开放的宫殿居然可以成为富豪的会所,故宫成了什么?新近更震惊地知道,1973年,他们为了改善员工的福利,居然将乾隆时的御林军铠甲以区区5角一件的价格卖给员工!而这些铠甲的价值,无非就是里面的丝绵可以抽出来做成丝绵被子而已。那么,那条捐给了上海恒源祥博物馆、以10套铠甲丝绵做成的丝绵被,与其说有助于使人们认识两百年前的丝绵质量,还不如说是一个耻辱的见证更恰当一些。饶是乾隆时的铠甲太多——— 他们不是还将1000套划拨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做了道具吗?饶是那个时代比较荒唐,但这样对待文物也太造孽了吧,简直就是纯粹的败家子了!

  故宫的小偷引出了“撼”事,旋即又牵出了建福宫“会所门”。此一番究竟会抖落些故宫什么丑闻,由不得我们不睁大眼睛。无他,北京故宫的这些管理者叫人太不放心了,得提高监督的等级了,得“红色预警”了吧! (潮 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