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不过,今夏北京降雨分布不均的特征依然很明显。全市降水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特征,城区及东南部雨量多,西部和北部山区雨量少。“这与北京地区地形分布影响关系很大。”中国气象局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这样表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表示,今年夏天,虽然华北局地性的降水比较频繁,但没有大范围的暴雨过程。这些降水的局地性非常强,雨量分布极不均匀。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小刚说,在今年几场暴雨中,比如石景山一场雨下了214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128毫米,已达到大暴雨级别,但石景山不是水源地,降雨了只能排到河湖中去,如果排不好,可能就积水了。该下的地方没有下,而城里下雨很容易造成积水和堵车。
夏雨多并不意味着冬雪少
谈及今年夏季京城多雨的原因,坊间有人说,是因为冬天的雪少了。这种“夏雨多冬雪少”或“夏雨少冬雪多”的说法,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
李小泉说,冬雪和夏雨之间不是绝对的关系。北京冬天的雪,往往是短时间的,而雨季持续时间较长,两者是否有对应的关系,需做严格的统计。
事实上,北京冬季的降雪本来就少。陈大刚表示,按照常说的降水量,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不到2%,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北京都没有降水,但是2月份3场雪就把冬天的雪下够了。从气候角度,这是正常的。
我国七大江河表现相对平稳
李小泉表示,总体而言,今年汛期以来我国雨带并不是非常清楚,且不稳定。七大江河相对平稳,不像一些典型的年份出现洪水泛滥的现象。今年我国的雨并不是非常丰沛,但是有些月份局部地区降雨是偏多的。
“今年夏季集中性降雨较多,局地性较强。”李小泉称,像北京、上海、武汉和杭州等城市频繁出现局地性暴雨,加上排水系统不畅,城市内涝频次多了。但是,这些都是短时间的,持续一两天或者几个小时就会过去。
今年夏天很多城市出现的“内涝”现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专家认为,城市化进程对降水的影响有着非常复杂的物理机制, 而对于城市化是否一定有利于局地降水的生成还存在一定争议。因此,尚不能断言像北京这种特大城市是造成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有分析认为, 城市热岛有助于城区上空降水的生成。
延伸阅读
北京持续性降雨减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立杰利用30年来北京13个观测站夏季降水资料,对北京城区与郊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北京年降水有连枯、连丰、枯丰交替等变化特征。无论是城区站还是郊区站,北京的夏季降水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城区的夏季降水量总体上要小于郊区。
分析表明,地形仍然是决定北京地区降水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但城市的影响日益明显,夏季降水带的高值区存在向西南城区方向延伸或移动的趋势。
北京地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和中期偏多,而70年代中期、80年代前期和后期、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以来降水偏少,尤其是1976年至1979年、1985年至1988年连续4年降水持续偏多和自90年代末期至2004年连续6年降水持续偏少。
资料分析表明,近几十年来,北京地区出现短持续性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减少的变化趋势,应有其独特的气候背景。
有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我国北部地区夏季对流层上层冷却,同时低层大气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之下显著升温,从而使得该地区静力稳定度降低,更易于在午后和傍晚前后激发出对流活动,导致短时降水增加。东亚夏季风的减弱使到达中国华北地区的水汽减少,发生持续性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不易达到,故持续性降水的降水量显著减少。郝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