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
王旭明是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也是首批部委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评价第一批新闻发言人时说:他们为推进政务公开做出了贡献。
新京报:你之前曾说过,新闻发言人是一个高危行业,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离任算不算证明了这个观点?
王旭明:绝对不能证明这个观点。我宁愿相信王勇平这是正常卸任,而不愿看作是一种惩罚。我祝愿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更好更顺利,心情更通畅,希望读到他更多的诗篇。
他的卸任应促使大家思考:准备不充分的新闻发布会开吗?准备不充分的发言人能面对公众吗?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新闻发言人该顶雷吗,怎么顶?比微笑、答非所问、比喻、举例等手段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什么?
新京报:你和王勇平都是第一批部委发言人。你觉得这批新闻发言人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旭明:从新闻发布制度和政务公开的角度看,2003年是值得记住的一年。这一年从“非典”中得出沉重教训,公开是科学有效解决危机的重要途径和办法。为此,中央部委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建立,新闻发言人也随之产生并逐渐走向成熟。
第一批部委新闻发言人在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方面,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贡献,而且都以身践行了这套制度。
无论以后的新闻发言人做得多好,也不能忘记第一批发言人所发挥的开创和奠基性作用。
新京报:你觉得在国家部委担任新闻发言人,都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
王旭明:新闻发言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部门领导工作是否做得好,是否重视新闻发言人。如果部门工作没做好,又不重视新闻发言人,指望公众通过新闻发言人就给部门较高的评价,那是天方夜谭。
比如高铁事故后,温家宝总理到事故现场、献花圈、到殡仪馆、开记者发布会,为什么有的部门领导做不到?如果他们做不到,指望新闻发言人做?
新京报:你觉得体制机制上应该给新闻发言人哪些保障?
王旭明:他们的职责和权限,奖惩和提拔要有章可循。不能让敢于发言的和不敢发言的一个待遇,说与不说一个样,敢于张口的与很少跟公众见面的一个样。
我最担心的是王勇平的这次卸任,在新闻发言人中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认识:看来不说还是比说好。谁能说谁倒霉。如果形成这样的认识,那这将是新闻发布制度的倒退。要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支持新闻发言人敢于面对公众。
■ 专家观点
“第一代”发言人完成了使命,中国有了新闻发布制度。如何让新闻发布制度帮助政府建立良好形象,使政府和公众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都是第二阶段的发言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7·23”事件或许成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转折。希望这一事件可以推动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从非职业化向职业化转变。
——首批部委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