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到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战争与天气从来密不可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崭新的天气概念:空间天气,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它不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且对天基支持下的军事活动产生着显著影响——
——专访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空间天气中心主任吴耀平、总工程师查石祥
编者按
现代战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战场重心向高层空间扩展,空间军事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太空不但是未来军事争夺的“新疆域”,也是未来战争的“制高点”。然而,就像我们在地面常见的“雷雨”“风浪”一样,太空并不平静,也存在着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它们以不同形式和不同方式影响甚至破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应用,这就是“空间天气”。
在战争历史上,利用天气而克敌制胜的战争范例不胜枚举,掌握和利用空间天气对于未来高技术战争乃至太空对抗同样重要。只有“把脉”空间天气,才能制胜未来战场。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记者近日对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空间天气中心主任吴耀平、总工程师查石祥两位专家进行了专访。
记者:对很多人来说,“空间天气”还是一个有些陌生感的概念。能给我们做一简单介绍吗?
吴耀平:的确如此,人们之所以感到陌生,原因我想可能有三个方面。首先从时间上看,空间天气的概念是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至今才一、二十年的时间;其次从距离上看,与风、云、雨、雪等对流层天气不同,空间天气“高高在上”,让我们无法“感同身受”;再次从频率上看,灾害性空间天气的“出镜率”不高,只是偶尔才“露峥嵘”。
至于具体解释什么是空间天气,我们首先得了解日地空间的概念。通俗地讲,日地空间是指从地球表面20~30km以上至太阳外层大气的空间区域,分为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行星际和太阳大气等区域,空间天气可理解为由太阳活动释放的电磁辐射和粒子发射在日地空间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太阳活动平静时是“好天气”;当太阳活动频繁,可引起卫星、无线电通信、导航以及电力等系统故障或崩溃,这便是“坏天气”。
记者:这么说,太阳在空间天气概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查石祥:不错,太阳活动是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的驱动源,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太阳只要打个喷嚏,地球就会感冒”。肉眼看到的太阳似乎波澜不惊,完美无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太阳是一个温度高达百万度的炽热气体(准确讲是等离子体)球,无时不在“翻江倒海”,特别是在与太阳黑子相关的“风暴”区(专业上称为太阳活动区),往往以“爆发性”方式向外释放电磁辐射或高能粒子,这就是最近常见诸媒体的“太阳风暴”。
在强太阳风暴爆发期间,往往多次出现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前者以释放高能电磁辐射为主,以光速传播,只需8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地球,后者以释放亚光速高能粒子流为主,快者几十分钟至十几小时,慢者通常在1至3天左右到达地球附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