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在河西走廊的铁血传奇
——探寻兰州军区某摩步旅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之道
在英雄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兰州军区某摩步旅,党委“一班人”以超前的眼光大胆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铁血军魂薪火相承,催生了新的英雄传奇。
他们紧扣“信息系统”谋篇布局,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不断创新训练实践,成为西北军营一支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变革的“信息化尖兵”。
——编 者
丝绸古道,跳动信息时代的音符;巍巍祁连,吹响河西军营的号角。
这里地处西北高原,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触角延伸到信息化最前沿;这里环境艰苦,信息化建设推动部队走上战斗力生成的“快车道”。
盛夏,记者慕名来到这座浸润着历史血脉的军营,探寻西北军营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之路,感受信息化给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带来的无穷魅力。
让决策领着战士脚步走
从军40多年,上雪山、闯大漠、下南沙,到过全军许多部队,但该旅信息化建设程度,还是让到访的各路记者吃惊不小。走进这座军营,仿佛进入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场”——
全旅平均1.2人一台计算机,连队网络室联通全军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全军政工网;自办闭路电视,开播“少云频道”,具有播放新闻、动漫DV等功能;上接集团军“猛进脚步”信息平台、下联官兵个人的“四级交互信息系统”(旅团信息台、营食堂LED视频墙、连队网络室和综合信息窗口、官兵电脑终端);公共传播、信息服务等功能浑然一体……
如此喜人的信息化景观,出现在西北戈壁军营里,需要何等气魄和创新胆略?该旅旅长王少龙告诉记者:“信息化建设要走一步看三步,让决策领着战士的脚步走。要善于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算别人算不清的账。”
“既然新生代、‘90后’官兵生在信息时代,长在网络环境,许多人学习、娱乐、交往、消费都离不开网络,那就要积极创造条件,适应官兵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王少龙是那种认准的事儿,先干起来再说的硬汉子。从构建学网的环境,到创造用网的条件,循着观念更新的思路,旅党委从部队建设的实际出发,在建网和用网上破题作文,开始信息化建设的“三级跳”——
第一跳:2007年,按照“综合集成、功能超前、整合资源”的思路,逐步推进军网进入营连,形成营区网络全覆盖的格局。
第二跳:2008年,筹资30万元,建成可容纳80人的军营网吧,为官兵搭建一个网络世界。
第三跳:2009年,为所有连队和7个食堂安装液晶电视、电子触摸屏和大尺寸显示屏,升级改造服务器,建设上接集团军、下联基层官兵的网络平台,实现官兵学习、工作、生活信息实时交互传输,把信息化建设推上一个新的起点。
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阶。这个旅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突破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式,用精彩的“三级跳”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跳越远。
这是一连串的跨越。短短时间,他们为何能突飞猛进,捷报频传?
王少龙用3个“关键词”,向记者展现了他们沿着信息化建设之路开拓创新、奋勇前行的足迹。
关键词一:骨干队伍。在该旅,有个信息化人才储备库,每当新兵入伍、新学员报到,有信息化专长的,就被及时登记“入库”,送到军地院校升级培训。对精通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软件编程的官兵进行合理编组,委以“重任”,让他们在网络管理员、动漫DV创作员等小舞台上“唱大戏”。
关键词二:信息资源。300多期电视节目,125部DV、动漫、游戏作品,171期电子小报,琳琅满目的数字“产品”,得益于该旅全面开挖信息资源,对各类信息平台综合利用。
关键词三:信息化素养。求木之长,求流之远,必须从根源抓起。这个旅区分层次,制订信息化知识学习计划;每周利用半天时间集中学习,每月组织一次授课辅导,一系列强化官兵信息化素养的举措,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