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民日报社采编人员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2)

2011年08月23日 13:4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让报道散发更多泥土芳香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 赵永平

  对于跑农业的记者而言,“农民朋友盼什么”、“我们应该登什么”、“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新闻生产力”,这些问题常常在我们耳边回响。

  因为我们正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不说、晚说或说不到位,就可能被边缘、被淘汰;因为我们正迎来矛盾交织的时代,许多热点问题绕不开、躲不过,你不深入研究,切不中要害,就会渐渐丧失权威、丧失影响力;因为我们从事的农村报道,天然来自田间地头,你不去“接地气”,两眼一抹黑,报道哪来生命力?当前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是增强新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报社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入基层,才能抓住“大鱼”。经济社会部这些年反复强调“迎着问题上,朝着基层下,面对群众走,向着深处挖”。农村报道更是根在基层,深入乡镇,长期研究,不断积累,才能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好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去年,我们农村采访室记者行程五省区,用时两个月,完成了长篇调研述评《希望田野上的斑斓画卷》,以崭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回答了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这一重大问题。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肯定,指出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党报在战略性重大问题上的指导能力”。中央有关部门、农村问题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予好评,认为对中国农业问题说得比较透。可见,这些从土里刨出的新闻报道,一样可以立意高远,攸关大局。

  深入基层,才能抓住“活鱼”。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创刊以来,一直坚持“三贴近”,要求记者采访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用农民的话,说农村的事”。不久前,在周刊上刊登的山西省副省长的《住村笔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文章以生动细节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真实状况,抓了“活鱼”。

  新时期“三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对农村报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