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工作者扎根"黑土"为贫寒学子圆梦

2011年08月23日 15: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组工作人员用镜头记录一个个贫寒高考生故事的时候,也把这些学子的命运和社会各界的感动、无私援助紧紧对焦。栏目组推出的《给梦想插上翅膀》系列报道,深入到黑土地的每个角落,用百姓的视角和语言发现、讲述百姓身边的感动和疾苦,这种“走在基层,扎根黑土”的朴实文风和民生话题,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让两千多名寒门学子因此改变命运顺利走入大学校园。

  用心聆听“转作风” 走进“民心”听“民声”

  “如果不能感动自己,怎么能感动观众?我们的镜头就是百姓的眼睛!”栏目组记者韩丹在自己的采访札记中说,“走基层”采访不能浮在“黑土上”,只当一名“看客”,更要扎根“黑土下”,用无声的细节“说话”。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后,韩丹把镜头对准了黑龙江省明水县永久乡永久村贫困高考生冯立鹏一家。“有群众打热线电话反映这个孩子不容易,我们在当地采访其他选题时也听到了一个孩子的艰难求学故事,结果调查后发现竟是同一个人!”韩丹说,如果只是报道这个女孩的贫寒,那么很难改变这家人的命运。于是,她通过与残疾母亲和13岁就挑起家庭重担的弟弟深入聊天和思考,确定了“姐弟情深”的主题,而这也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姐姐最大的愿望是让弟弟吃上一块自己的生日蛋糕,弟弟最大的心愿是姐姐上大学不要饿着;为了给家里省钱,身患癌症的父亲放弃治疗辞世;为了照顾家,弟弟伺候母亲、打草喂猪……”如此多的细节让镜头后的韩丹也泪流不止,她在采访结束后把兜里的钱全部捐给了这家人,并为他们联系了两家企业的赞助和医院的救助。

  “如果记者只把新闻当作一个个转瞬即逝的走过场式报道,很容易变得冷漠,要让工作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光辉、贴近民生,这样才能真正被群众接受认可。”韩丹说。

  十年“走基层” 圆梦人“无悔追梦”

  回顾栏目十年的“圆梦”历程,《新闻夜航》现任执行制片人孙光磊说,《给梦想插上翅膀》10年来共播发稿件上千篇,一共有6000多名观众与《新闻夜航》节目组取得了联系,并通过各种方式,援助全省各地2000多名贫困高考生。每年高考前后,都有求助电话打来,而为贫寒学子圆梦也成为栏目组最大的梦想。

  栏目组记者李晨曦这几天一直关注木兰县女孩陈琳的故事,四岁时得了骨纤维增殖症的陈琳如果不进行手术就永远无法站立起来。于是,在她四岁、九岁和十岁时,父亲陈国顺先后进行3次手术把自己的骨头换给女儿。

  “他清晰地记得每次手术中医生对自己的骨头铲了多少下,虽然镜头无法拍出他的髂骨已经凹陷,但真实的手感告诉我,父爱竟如此伟大。”李晨曦说,感动的力量一直支持自己前行,每每被访者目送采访车离去的“十里相送”之情,更让大家感觉肩上担子的沉重。圆梦,我们一直在路上。

  用新闻构筑和谐社会“无形大厦”

  让《新闻夜航》栏目组成员记忆最深刻的是,受访的贫寒学子们大多“身寒心不寒”。

  面对摄像机,喜欢用定理解释生活的贫寒学子赵宝军一直微笑,虽然居住在哈尔滨郊区泥泞的低矮平房陋室,虽然已经66岁没有土地、工作和劳保的父亲还要依靠干力气活赚钱,但这些都不能阻挡他的乐观——“我已经找到家教的工作,艰难是生活给我的考验,一切都会好起来。”

  为了让这些学子得到更多的捐助,黑龙江电视台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前后组织了两次大型募捐,让每个人的爱心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观众的热烈互动往往是对他们最有力的鼓励,“我是流着眼泪看完这期节目的,这个孩子我帮定了。”爱心市民和企业不仅有互动留言,更有“挺身而出”。

  “无论是通过节目讲述身边的感动为他们赢得帮助,还是通过知名主持人现场募捐等方式,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这些寒门学子的未来不再只是梦想,让大学校园的阳光同样温暖地洒在他们身上。”孙光磊说。(记者 邹大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