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市社科界隆重集会,举行“李升平同志从事新闻工作、杂文创作60周年座谈会”。 “升华正气扬千载,平静丹心乐九如”,不少人吟诗作对或撰写对联,赞美李升平“80年岁月、60年写作、20年坎坷、500万文字,使上百起党风问题和群众冤案得以昭白”。一些县、乡政府和农民还专程为他送来“铁肩担道义”等牌匾,全国杂文学会、新闻界纷纷发来贺电,当地媒体相继为他发表专版、专题和专论,表示对他的景仰与拥戴。
李升平何许人也?为何会引起社会如此关注?
李升平今年80岁,原是《衡阳日报》一名普通记者。论官位,只是在正科级岗位上离休;论影响,他“比鲁迅还鲁迅”。他是大家敬仰的前辈,是衡阳新闻界同行的人生标杆,是年轻人在逆境中不屈前行的动力。从他的身上,让大家感悟到什么叫做新闻记者,什么叫做“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什么叫做公平正义,什么叫做“老当益壮”。
“跟中央精神更紧些,跟群众利益更近些,跟读者更亲些。”李升平的座右铭彰显了他长期“走基层”,致力于新闻舆论监督的艰苦实践和人格魅力。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李升平一生不忘基层,不忘群众,他1949年1月参加地下工作,解放后调入《衡阳日报》,60年来,他凭着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支铁笔,为党立言,为民请命,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批评性杂文时评500余篇,采写内参110件,无一起失实,无一起告状,创造了衡阳新闻界和杂文界的奇迹。1994年3月28日《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以《党风记者》为题,报道了他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事迹;早几年,一篇以他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社会脊梁》,称他是“一位新闻战线上的钢铁战士,是一位为真理奋斗的千古难求的顶天立地的记者典型”。
“走基层”还得有好作风。李升平认为接地气不光要脚踏实地,更要走近群众,与群众促膝谈心,体察民情,使自己成为党和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他经常头戴草帽,身背军挎包,骑着单车穿行于衡阳的田野乡村和大街小巷,60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像当年挖山不止的“愚公”那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一心为民,积极反映群众心声,把关注、关心解决“三农”、“弱势群体”和“贫富差距”等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离休后,他仍然不忘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经常发表稿件宣传市委意图,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创办的《杂文与生活》不登广告,不收报费,全部赠阅,无偿办报,坚持20多年;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他本着“来信必复,有问必答,件件有着落”原则认真处理,无偿服务。他的家变成了信访接待室,一些不平之事无论发生在衡阳或外地,只要让他知道,他都坐立不安。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报与群众架起了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改变作风。李升平在基层采访60年,与群众一起吃苦流汗,收获众多。他摆脱不少抽象空洞的概念,写出了不少与时代同行、为人民呐喊、散发泥土芬芳、饱含情感的好作品,特别是为当代中国杂文开创了一个新的文类──“乡土杂文”,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和发人深思的“衡阳现象”。他的乡土杂文“为文一地,立论一方”,“官民咸宜,雅俗共赏”,其影响已经超越衡阳本土边界,获得了中国杂文界、新闻界的广泛赞誉,《人民日报》1994年1月13日的“文艺评论”专版,发表了他的论文《杂文普及与乡土杂文》。他以朴实的文风和澎湃的激情,正已求真护党风;他鄙视“拜金主义”,毕生致力于积累精神财富;他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最幸今生当记者》,他写道:“如果真的有来生,我来生还要当记者,要争取当得更出色,当得更精彩!”
眼下,中宣部等5部门正在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牵涉到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宗旨和新闻事业的前途命运。李升平以“一支铁笔写春秋,一身傲骨扬正气;一个品牌传四方,一腔热血乐奉献”的不朽传奇,为新闻界、杂文界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了标杆,时代呼唤李升平,人民需要李升平,我们要学习他牢记社会责任,打造文化品牌,并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以深入基层的作风改变文风,始终把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始终从生产生活一线汲取丰富的养料,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职业精神,做一个有血性、有正气、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愿众多记者长期“走基层”,愿“李升平式”的记者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记者 邓文辉 通讯员 成新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