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高原雷达兵:让飞行禁区成为最安全的空中走廊

2011年08月24日 1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高原雷达兵:让飞行禁区成为最安全的空中走廊
海拔5374米的西藏甘巴拉雷达站,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刘应华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拉萨8月24日电 题:高原雷达兵:让飞行禁区成为最安全的空中走廊

  作者 刘应华 朱谦礼 陶社兰

  海拔5374米的西藏甘巴拉雷达站,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它是1965年兴建的。为何要在甘巴拉建雷达站?很简单:西藏因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而被国际航空界公认为飞行禁区,在这片天空航行的飞机尤其需要雷达的监视与引导。

  于是,第一代高原雷达兵奔赴雪域高原,在冰峰雪岭安营扎寨,肩负起了守护西藏空防的使命。40多年来,甘巴拉雷达站所在的空军驻藏某雷达团安全引导军民航班52万余架次,完成了保障新型战机高原试飞、驻训等各项重大任务,被誉为扎根“生命禁区”的忠诚卫士。

  1994年6月,甘巴拉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而他们创造的“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也成为享誉全军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代雷达兵坚守在世界屋脊。

  空军驻藏某雷达团所属阵地平均海拔4988米。为有效降低地形的影响,雷达大都架设在较高的山顶上,要在这些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修建雷达站,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路,官兵们就用最原始的铁锹镐头修建便道;没有车,就把雷达拆分后用肩膀扛上山顶;没有房,就拣来块石,垒起墙垣挡风遮雪安营扎寨;没有水,就融冰化雪,挖坑建水池。

  就这样,雷达兵们硬是在钢钎打不进的雪山之巅扎下了根、站住了脚。从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西藏组建空军雷达部队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在海拔5134米的色季拉山,在海拔4900米的荡拉山下……一双双“千里眼”矗立云端傲视苍穹。从此,西藏地区结束了有空无防的历史。

  创业,举步维艰,但对雷达兵们真正的考验,是在“生命禁区”持续56年的漫长坚守。

  首先是狂风。这里最大风力达11级,每年八、九级的大风要刮9个月,雷达天线被吹得倒着转、电台天线被刮倒、房顶被掀跑,是常有的事。

  其次是暴雪。山顶的雷达阵地都处于雪线以上,有的大雪封山期甚至长达半年,战备生活急需物资只能依靠官兵爬冰踏雪、肩扛背驮。

  接下来是严寒。这里每年的无霜期不足4个月,冬天最冷时达摄氏零下35度,蓄水池里的水五、六月份还结冰,冬天更是冻得坚如磐石,取水要用大锤、铁镐砸。

  最严重的是缺氧。阵地上的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上山的人头痛、胸闷、恶心、吃不下、睡不着,精力无法集中,记忆力锐减。官兵们心跳普遍加快,每分钟100—120次是正常的,最快的达到每分钟136次,就是躺在山上不动,心跳都超过在内地跑步,或者负重40公斤行走时的速度。

  还有高倍的宇宙辐射,高度的潮湿……

  长期的高原生活,在雷达兵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记者在甘巴拉雷达阵地见到的官兵们,许多都是脸庞紫红、指甲凹陷、头发脱落。20多岁的士兵,看上去像四、五十岁那样苍老。

  从1984年以来,有400多名官兵在甘巴拉工作过。来自遵义的雷达操纵员许正兵,喜欢弹吉他。1989年,入伍不久的他,却因高原反应牺牲了。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18岁。40多年来,该团有17名官兵为国捐躯。

  恶劣的自然环境,挡不住空军雷达兵前行的脚步。记者在拉萨见到了一对“父子兵”——来自四川的龙扶国、龙兵。

  十几年前,龙扶国在甘巴拉雷达站当炊事员,一干就是13年,荣立三等功。2009年底,他又将中学毕业的儿子龙兵送上了甘巴拉,继续当一名炊事兵。他说:“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我希望把孩子送到最艰苦的地方,让他锻炼成人。”龙兵说:“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继续战斗,子承父业,这是很光荣的。”

  “贫瘠的是环境,富有的是精神。只要坚守住精神的高地,就能守得住雪山的阵地!”在高原工作了12年的该团政委李林说,每次上到雷达阵地,看到战士们干裂的嘴唇,我就特别受震撼,总想着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

  肩头扛着天,心头连着家。当家国不能两全时,他们选择的是肩上的责任。高原雷达兵的内心世界,一半是冰川,一半是火焰。

  副团长朱永剑在西藏10年了。从出生到现在,他只流过3次泪。第一次是他当新兵时在雷达站遇到黑熊,而这时自己最需要的班长却不在身边;后两次则是当别人需要他的时候,自己又不在。

  妻子分娩的时候,需要朱永剑;父亲临终的时候,需要朱永剑。而恰好这时候,部队也需要他。一代代卫国戍边、独处异乡的高原雷达兵们,谁又不是一头挑起雪域边关的冷月,一头又连着妻儿老小的心房?

  甘巴拉雷达站战士陈远书的妻子临产,3次来电报催他回去照顾。可是,当时航空兵部队正在驻训,任务特别重,而阵地上只有他一个报务员,实在走不开。一天下午,妻子拖着即将临产的身子翻晒稻谷。不知是劳累,还是用力过猛,一下子昏倒在晒谷场上,乡亲们赶紧将她送往医院。妻子难产痛苦不堪,医生一边抢救,一边忍不住骂道:“谁是她丈夫?太不尽心了!”妻子眼里涌出泪水,艰难地说:“医生,不要责备他,他在西藏当兵……”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哭了。

  老团长张太恒任黑河雷达站站长时,24岁的妻子来队探亲,由于正值执行战备任务,所有的干部都要上阵地值班。无奈之下,张连长只好匆匆将还在生病的妻子送上了回家的汽车。然而,没过几天,张连长收到了他一生中最不愿意收到的一封电报,只有5个字:“妻病故,速归!”

  为了弥补对妻子的愧疚,林芝雷达站的操纵员梁光辉让孩子跟了母姓。而油机员刘恩建和妻子结婚近6年了,至今还没能孕育出一个宝宝。

  当兵14年,刘恩建回家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作为站里的老油机员,他没有休过几次清静假。因为西藏自然环境恶劣,造成油机故障率相对较高,所以每当遇到重大保障任务或是油机出现稍大的故障,刘恩建就必须立即赶回部队,参加保障任务和维修工作。

  雪域高原的雷达兵,是有情有义有爱的热血男儿。虽然现实影响着他们,困难干扰着他们,但他们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热情却丝毫不变。

  今年5月,正在阵地值班的操纵员宋臣臣从雷达荧光屏上发现,一架从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偏离原定航线。他立即上报指挥室,引导航班回到原定航线上。正是有了雪山之巅的一部部钢铁雷达,有了一代代雷达兵的执着坚守,飞越世界屋脊的最危险航线,才能成为最安全的空中走廊。(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