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物业维修基金使用难一直困扰着小区管理者。静安区“新福康里”业委会首创小区收益“独立账本”,不但用好了这笔资金,还使它8年增值500多万元。这一令人叫好的群众创新与实践,就是本报记者最近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抓到的一条“活鱼”。
基层有最真切的民生,一线有人民群众最鲜活的创造。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在全国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后,本报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连续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三个聚焦、两个抓手、一个栏目”的活动方案,并设立多个基层联络点,要求40岁以下的采编人员和年轻干部都要到基层轮岗,蹲点调研。知民情、纳民意、解民难。
三个聚焦
群众的新实践、新期盼、新创造
新民晚报是一张“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市民报纸,我们的笔触离百姓多近,群众的心就离我们多近。“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报社提出,要在原有“三贴近”的基础上,通过这次“三个聚焦”,要求记者在体验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群众的新实践、新期盼、新创造。
申城商品住宅小区过万,相当一部分进入12到15年大修期,深受维修资金不足困扰。可本市新闸路上的新福康里却在8年内增收近500多万元的补充维修资金。事实真是如此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其中是不是有可以推广的经验?
记者姚丽萍听到这一线索,没有当作一则简单的新闻来做,而是深入社区,走进群众,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相,去解答问题。扎实的采访和细致的调研,换来的不仅是一个头版头条,同时也是一篇精炼的调查报告,对于全市小区业委会的管理,都有着普遍的启发意义。
“菜篮子”关系千家万户饭桌的丰俭。为报道好申城首家国营回租菜场三角地吉祥菜场开张,青年记者叶薇沉下身去、蹲点菜场近一个月,认真调研,全程记录了吉祥菜场的“变脸”过程。叶薇还先后和一二十个菜贩聊天,了解到他们“凌晨进货、白天卖菜,还要应对‘马路游击队’抢生意”的艰辛,于是通过“记者手记”反映出“这样的菜场还应该多开点”的呼声。“既要让马大嫂满意,又要让摊主能够经营下去,十分不易。今后,我对菜场回归公益性这个问题还要跟踪下去。”她说。
为采访上海市文明工地测评,记者晏秋秋连续走访全市100多个工地,并从今年起直接推动“倒数工地”的评选,为上海整顿建筑市场“22条”意见的贯彻落实,起到了媒体应有的作用。浦东半年挖得4100个停车泊位,给道路资源管理带来什么启示?记者孙云一线走访寻因;延续第十九年的“夏令热线”反映了百姓怎样的新期盼?记者张欣平“蹲点驻守”现场报告……
两个抓手
“民生热点”和“社会管理”
走基层,“接地气”,什么样的报道才符合晚报的定位和特点?本报“走转改”活动牢牢抓住“民生热点”和“社会管理”做文章,受到了读者的肯定。
上海市面积最大的社区新江湾城,由于开发建设尚未完成,配套设施不足,加上区域面积大,有的小区离最近的地铁站还有两三公里路,居民出行十分不便。这其实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管理问题,解决得好,不但功德无量,也是一个标本。本报记者邵宁为此多次到新江湾城采访,见证了社区穿梭巴士从无到有、不断优化的全过程。尤其是针对堪比“奥数难题”的社区巴士开行路线,详细描述了居民和街道干部一起出谋划策,终于找到了合理解决方案的经过,可读可信可学。
徐汇区湖南街道是目前本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以花园住宅为主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花园洋房、梧桐绿荫的背后还有214条老弄堂,其中近80%是非封闭式结构,物业管理滞后、安全隐患多。这样的社区怎么管?为了找到答案,记者袁玮长年深入社区,不断见证着群众自治的探索与成熟。“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袁玮又一次来到湖南社区老弄堂,写下了《“管家”管弄堂管出名堂》的报道,介绍湖南街道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弄管会”,将覆盖全部214条老弄堂的做法,引起关注和热议。
一个栏目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作风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着作风。作风的漂浮必然带来文风的浮夸,没有来自基层的生动细节,缺乏来自群众的鲜活语言,我们的新闻作品就不可能有吸引力、感染力。本报为“走转改”活动开设的专栏“我的基层报告”,不但在内容上贴近群众,扎实鲜活,在文风上也不断探索一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写作上,要求有情节,有来龙去脉;有细节,现场感强;有“小结”,对报道内容有提炼有升华。
报道的“铁律”是必须有“我”。要有记者的身影、记者的体验,而不是从网络到网络、从材料到材料、从文件到文件的复制粘贴,也不是“闭门造车”的空谈妄论。另一个关键词是“基层”,不是办公室,不是编辑部,不是电脑房,而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在群众生活和实践的一线,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与一般的现场报道不同的是,“我的基层报告”不仅是一篇报道,同时也是一份报告,它是在采访调查、总结提炼之后形成的。在写作上,并非有闻必录,而是有所思考和总结。
比如“我的基层报告”开栏的首篇文章,出自多年来在小区物业管理上有所探索和钻研的专家型记者周骏之手。《奉献凭热心维权讲理性》一文,不仅讲述了徐汇公安小区业委会5年运作、理性维权、热心奉献的故事,也浸透了记者多年来关注小区业委会曲折维权路的汗水,周骏为此跑了多少路、参加了多少回协调会、旁听了多少次庭审……文中都可见一斑。最终纠纷顺利化解,居民权益得到保护。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记者扎根一线的身影也格外真实。(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