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党报称政府信息应明确保密和公开边界 回应质疑

2011年08月25日 06:1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引导社会理解、认同合理合法的“不公开”,关于“秘密”的讨论,才能成为一堂很好的公开课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接近尾声。近日,外交部向媒体表示,由于本部门部分预算涉及国家秘密,因此不予公开。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已成共识。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样的例外,包括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毋庸置疑,这些信息不能也不应公开。外交部的选择,有其现实依据,也有国家利益的考虑。

  然而,信息公开实践中,有些“秘密”似乎并没有什么道理。几千个停车位造成市民出行不便,郑州市规划局却以“秘密”为由拒绝公开规划信息;北大三位教授要求公开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收费数额、流向,也被“秘密”挡在门外。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利益秘密被掩映在了“国家秘密”的幕布后面。

  从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来看,时间、类目、口径还未能统一,信息的公开与保密边界还比较模糊。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严格标准、不经合理程序,那些“想公开的就公开,不想公开的就不公开”的部门和机构,会不会拿“秘密”当挡箭牌,让公开变成走过场?这也是引起公众顾虑的重要原因。

  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基础上,引导社会理解、认同合理合法的“不公开”,不仅会让认识更进步、心态更成熟,更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正因此,政府部门理应正视公众的敏感,回应顾虑背后的疑问。

  在我们相继以中办国办文件推动信息公开、以最高法司法解释保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在“公开透明”渐成上下共识的时代潮流中,划定不公开的范围、标准和程序,对于规范“不公开行为”,至关重要。哪些属于秘密?谁来判定秘密?该有什么程序?这些明确了,那些不该例外的部门,也就难以用秘密把本该见光的信息锁在柜中。从“以保密为主导的公开”变成“以公开为主导的保密”,政务公开才能掌握好公开与保密的天平。

  我们需要更明确的标准,细化相关条例中的笼统规定,收紧相关法规中“其他事项”这样的口袋条款;我们需要更完善的机制,让“例外”的划定、鉴别和监管更公开合理,避免各个部门自定其秘密;我们也需要更严格的规定,确保不公开的程序正义,打消公众对“自我豁免”的质疑。

  实际上,向公众说明不公开的理由、标准和程序,本身也是一种公开。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能对不公开作一些必要的解释说明,恐怕更能获得公众的理解认同。这样的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甚至比单纯的信息公开更能起到普及政治常识、争取社会信任的作用。

  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算起,政务公开刚刚开始三年。在中央部委的公开元年,对“不公开”的讨论,于政府、于社会,都无疑是一堂很好的“公开课”。在这样的讨论、修正和实践中,政务公开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