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8日凌晨5时(北京时间8月28日2时),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完成了中太平洋海山区的调查后,经过1天多的航行,抵达西太平洋海山区,继续进行富钴结壳调查和环境基线调查等。
本航段的前20天,“海洋六号”完成了中太平洋海山区的综合科学考察,累积完成多波束测深1300多千米,深海浅钻20多个站位,CTD及生物调查、海底取样、海底摄像各1个测站,重力、磁力及浅剖测量1000多千米。目前,通过已开展调查手段的各设备工作正常,特别是深海浅钻,同一台套设备,已经连续完成测站22个。
到达西太平洋海山区后,“海洋六号”连续完成了2个测站的深海浅钻作业,成功获取了富含结壳的岩心样品。这种样品一般上端为深褐色板状结壳,下端为浅色的礁灰岩,有的中间还有过渡层,浅色角砾和斑状结壳。科考队员兴奋地称这种富含结壳的岩心样品为“白加黑”。在深海摄像的可视镜头下,记者在地质取样工作室内,就可以清晰地看到1000多米下深海钻机停留在海底的位置,钻机下仿如菠萝蜜般的深黑色结壳,以及钻机启动喷出的黑色浓烟等。
据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介绍,在这一海山区,海洋六号船的工作还是以深海浅钻为主,同时还将采用深海摄像、结壳拖网、多管取样、箱式取样、温—盐—深测量和浮游生物拖网等调查手段,了解海山富钴结壳的分布状况,为初步评价海山的资源积累资料;同时,还将现场采用X荧光仪测定结壳的化学成分和品位,初步了解目标海山的结壳资源;开展现场生物和水体的分析测试和预处理,满足环境基线调查的需求。
目前,航次时间已超过60天,时间过半,科考任务完成过半。第二航段开始后,科考人员经过10多天三班倒的连续作业,已感疲惫,正好利用转战工区1天半的走航时间稍作休整。8月27日晚,海洋六号船例行每周一次的加餐,改善船员生活。科考队员,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宋维宇博士和来自国家海洋局二所的赵宏樵教授在海上先后度过了生日,海洋六号船专门为他们准备了长寿面外加两个煎鸡蛋。赵宏樵是海洋六号船临时党委成员,在本航次负责海洋环境方面的调查工作,是大洋23航次科考队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从1989年开始,参加过10多次大洋科考航次,记者对这位“老大洋”甚为敬佩。
本航次,海洋六号船已安全航行1.8万公里,由于现作业海区靠近西北太平洋台风生产区,台风(热带风暴)可能对科考作业造成一定影响。28日中午,海况突变,下起了大雨,阵风已达8级。(特派记者左朝胜 通讯员陈惠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