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解读和平发展白皮书:“和”字是中华文明传统

2011年09月07日 1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解读和平发展白皮书:“和”字是中华文明传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前外交部副部长,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7日上午做客中新网,解读《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9月7日电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前外交部副部长,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7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解读《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张德广总结了白皮书的三大亮点,称该书对“和”的阐述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传统。

  张德广表示,这个“白皮书”文件是博大精深的,看了以后觉得很受启发,这里面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外交,涉及到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将来的行为标准,我们国家将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张德广指出,白皮书里面有很多理论上的亮点,尤其是“说明中国在什么条件之下,为什么选择和平发展,这样别人才相信。”他分析了白皮书的几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传统。

  张德广表示,这点是很有说服力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和”字的文化,以和为贵,提倡和谐,和平和睦,包括邻居之间的关系也要提倡和睦,人与人之间,人与天也要和睦,所以中国文化基本的理念,核心的内核就是“和”字,这个一直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断断续续的,它是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生命力,但是它又不排斥外来优秀精华的文化,包括各种民族之间,也是在融合,对外国的文化也从来不排斥,一直保持着它又有包容,又有延续,所以这个和字是涉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现代化战略的时候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一个因素,文化因素,思想因素。在这方面作者写得很好,很有说服力。

  ——第二个亮点是白皮书对世界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科学的分析。

  张德广表示,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在阅读“白皮书”的时候,要下工夫的,有很多思想,像我这一代的,过去有很多的比较传统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比如对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过去我们那一代界限是非常清楚的。脑子里边一直在接受一种教育,它有个什么制度是有前途的,什么制度是没有前途的,还有谁产生谁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最近十年,新的世纪,现在是第二个十年了,那么世界的变化,在“白皮书”里做了很精辟的分析。

  ——第三个亮点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张德广指出,经济全球化不是始于今日,过去几十年大家都讲经济全球化,那么这几年全球化的文化,这个进程有深入的发展,更觉得大国之间各个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大国之间他们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度是不断地上升,谁也离不开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白皮书讲得非常明白,中国在1978年的我们的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到了去年2010年的时候,已经达到29000多亿,增加了到多少倍,这个贸易额数字说明什么,说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翻了多少倍,这种全球化在经济上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张德广分析称,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好多问题的看法,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我在经济上要排斥你,我赢你就输,而现在是互利共赢的关系,必须从互利共赢的角度来处理经济关系,这样才能使这个合作,使这种经济关系发展下去,否则的话,如果我把你打倒,你竞争失败,使你这个国家陷入困境,实际上由于他是互相联系,我日子也不会好过,所以白皮书在这方面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我们不能希望美国经济出问题。

  张德广强调,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大国之间,在发达过程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一样,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出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为什么金砖四国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速度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这全球化使得科技和资金,还有人才等大幅度的流动,这样的话,发展中国家他就来了机会,所以我们开放正好适应了这种形式,大量的资金进来,现在我们慢慢发展起来,我们也有资金出去了,成为双向投资。

  “这个形式是世界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一个质量的变化,不是狭小的数量的,是很大的变化,过去在两极对抗的时候,那种情况下都希望对方破产,是这样一种心态,苏联跟美国对抗,他绝对不喜欢对方的日子好过。”张德广如是分析。

  “这样一个文件,写得很好,非常真诚,说的是中国的实话,这里没有张扬的文字,很科学,很平实,文风非常地朴素,不是说要向谁说教,要千方百计的让你使用文字上的这种游戏来迷惑你,来麻痹你,要真正地一个表述,真诚地表述,这一点是很大的特点。”张德广如是评价白皮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