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9月20日《新京报》)
在庆贺袁隆平的又一成果时,我却有些担忧。这些年,不仅杂交水稻的亩产在提高,诸如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亩产也都在逐步提高,当然,这些高产的农作物基本都是杂交品种。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普通农田里,越来越难见到用非杂交种子种出的农作物了,杂交品种势不可挡。
由此也就造成这样一种局面,无论想种什么庄稼,农民必须年年去购买杂交种子,才能种庄稼,因为杂交种子长出的农作物果实是不能做种子用的。也可以说农民过度依赖所谓的“良种”,但也可以认为农民被“良种”绑架了,就种子问题而言,甚至可以说很多农民也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我一直生活在农村,接触过很多农民,发现很多人简直有点迷信杂交“良种”,认为这是“相信科学”,他们之间经常互相推荐杂交种子,替某些品牌的杂交种子义务做广告。但“相信科学”的农民也发现了,杂交农作物优点突出,缺陷也很明显。各种杂交农作物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产量高,生长期短,但很多杂交农作物的果实品质一般比较低。说白了,就是不如过去的常规农作物果实好吃,高产却卖不上高价钱,而农民的投入并不少。袁隆平也毫不讳言地说,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他还要吃好,你光是产量高啊,品质不好,市场上也不受欢迎,农民也不愿意种。
所以,高产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但对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经济处境作用多大,尚需要科学评估。比如这次水稻亩产900多公斤,就有“专用肥”的一份功劳,“专用肥”的价钱恐怕也高于普通化肥,进一步使农作物依赖化肥,就更没人用不怎么花钱的农家肥了。
多年来,我还一直有一个担忧,杂交种子的普遍推广是否影响生物多样性呢?早在20多年前,杂交种子开始“流行”的时候,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就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对这件事我印象很深,当时我母亲说,现在都喜欢用杂交种子了,过去的农作物恐怕会绝种。我母亲还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这一带30多年前有一种黄豆,因为皮是紫红色的而被称作“大紫豆”,但自从有了杂交种子,“大紫豆”再也不见踪迹。事实上,我们这里过去种的很多农作物品种基本都消失了,而且杂交种子也像流行歌曲一样,风水轮流转,不少乡村的农作物生态已经彻底改变。这种现象,也值得农业学家重视。(马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