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辛亥革命100年历史思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闸门(2)

2011年09月26日 10:0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1912年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立即在各种场合大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途问题。孙中山多次说过,他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1912年7月他在上海对中国社会党的长篇演说,通篇讲社会主义。更发人深思的是,在此后孙中山的经历中,差不多每遇到一次失败,就要谈一次社会主义。1924年在改组中国国民党的过程中,他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归宿。我们从《孙中山全集》中可以读到这方面的许多论述。

  孙中山曾遍游欧美,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也看到那里劳资间的斗争状况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希望在中国避免资本家专制的流弊。他说:“我希望看到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而不愿帮助少数人去增殖他们的势力”。他在晚年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的主张,就是试图在中国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虽然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但他崇拜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是肯定无疑的。他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上乘,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他相信,中国社会将来也要发展到共产主义去。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主张“以俄为师”,甚至希望在中国不再建立英、美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像苏俄那样的人民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推动孙中山去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并不是单从中国共产党人这个角度而言的,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一批与时俱进的革命者,都曾不同程度地考虑、宣传、呼吁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前途问题。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是近代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千百万志士仁人奋斗的结果。

  100年前,有关“振兴中华”的宏伟抱负,在孙中山的思想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孙中山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改革和建设思想,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设计了蓝图。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是其中一部分)等著作中,提出了建筑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的计划,提出了修筑10万英里铁路、铁路通到西藏以及100万英里碎石路的设想。他提出了在保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借外资以发展国内实业的思想。他还提出了“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的思想,提出“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他的这些计划和设想是非常超前的,那时的人们都笑话他是“孙大炮”,不切实际。孙中山在1924年说过:“此刻实行革命,当然是要中国驾乎欧美之上,改造成世界上最新、最进步的国家。”这种理想是很崇高的。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辛亥革命以后,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的主张,才有可能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韦慕廷在其所著《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一书末章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孙中山为中国谋求解放的梦想,只是在半个世纪后才逐步实现的”。这确是正确的结论。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写道:“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今天可以说,这个预见已经实现了!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难以想象的,已经大大超越了他们的理想。可见,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张海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