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说,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以怎样的心态去纪念它,如何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继承辛亥精神,是今天面临的新课题。
辛亥革命对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一场总的清算。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不会有更深刻革命的到来。我们的历史就是在继承与超越的不断运动中走向明天。
如今纪念辛亥,就是要纪念一种意义,把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不要忘记。
大家访谈。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何要纪念辛亥革命?通过层层解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启迪和思考,正是其意义所在。“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这样认为,“当今回顾百年辛亥,最大的意义也就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可以说是20世纪的开端,这个开端承前启后的意义更大,还是充当转折的意义更大?
徐勇:梁启超在总结辛亥革命意义的时候这样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辛亥革命前那些年间,因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多年潜在的本能忽然爆发。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10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10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200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把全盘交出,这是全国人民自觉心一起迸现的结果,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的“革命”二字有更深的内涵吗?
徐勇:费正清在其名著《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这样说:“20世纪中国的主旋律就是革命。”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明确。然而民国初年执政北京的北洋系,对辛亥革命的解释暧昧其词,语焉不详。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内务部举办追祭礼,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他在长达万余字的《莅任宣言书》中,提及辛亥之役只有寥寥数语,只说“武昌事起,为时势所迫,身当其冲”,简笔勾勒了自己从武昌起义出山到上任临时大总统的历程,突出了“五族共和”的主题。实际上北洋系在辛亥纪念中,存在着刻意“去革命化”的倾向。即便如此,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27年10月10日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