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云南执法车现身老挝确系公车私用 当事人被免职

2011年10月08日 21:0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云南执法车现身老挝确系公车私用当事人被免职
     有网友在老挝万象旅游时意外地发现了一辆牌照是云E84547的吉普车,不过这辆车并非私家车,其车身上喷有“农业执法”字样,很显然,这是一辆公务执法车。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0月4日国庆黄金周期间,网民“闲事嘎嘎”在天涯论坛上发帖“无耻!执法车国庆老挝自驾游?”,称这个大假期间,自己在老挝首都万象市一著名景点的停车场看见一辆车,车身上有“农业执法”字样,车牌为云E·84547。网贴还配发了两张图片,图中车牌清晰可见。

  该网贴发出后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并引发热烈讨论,网友戏称此事为“跨国执法”事件。不少人认为该车肯定是公车旅游,有的网友则讽刺,相关部门此后的回应估计要么是“照片系PS而成”,要么是“临时工私自开车出游”。

  8日下午,楚雄州委外宣办作出回应:驾驶该车辆的赵朝魏系楚雄州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正科),此次出境未向楚雄州农业局领导报告,属个人行为,公车私用。决定对赵朝魏先进行免职处理。

  (核心网事)公车“跨国执法”引发网友质疑

  “唉,纳税人的钱就拿给这些人这样玩了!”发帖人“闲事嘎嘎”在网贴中感叹,这种车居然开到了老挝,难道是到老挝农业执法?

  此事在各大论坛、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网友“灵臻天下”就说“不新鲜,山东一个游览景区还曾经出现过北京城管执法车呢”。一名网友说“只是一辆国产车,不是奔驰宝马,你们该知足啦”。有网友认为,不仅跨国,假期跨省、跨市、跨县的公车也时常可见。

  一名网友猜想,相关部门回应的态度“8号上班时如果此事舆论淡忘了,就混过去了。如果舆论太猛了,就编个理由,说是出国业务交流。实在编不出来,就说是司机偷着开出去的。司机是临时工。”

  (记者调查)确系公车私用责任人被免职

  记者从公安机关查询得知,云E·84547是一辆猎豹越野车,与图片上显示的车辆吻合。其所有者为楚雄州南华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南华县种子管理站。“没有人员姓名,表明这肯定是一辆公车。”民警告诉记者。

  上午10时许,记者联系了楚雄州农业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此事将由州委宣传部统一发布。下午2时许,记者联系州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时,对方称“农业局对此事高度重视,要严肃处理,领导现在正开会研究处理决定。待结果一出,就及时向媒体发布”。

  下午6时40分许,楚雄州委外宣办、州政府新闻办终于公布了调查结果:驾驶云E·84547车辆的赵朝魏系楚雄州农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正科),此次出境未向楚雄州农业局领导报告,属个人行为;云E·84547车属南华县农业局,楚雄州农业局不知晓赵朝魏借用该车的情况,属公车私用。根据初步调查情况,楚雄州委、州政府决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责成楚雄州农业局对赵朝魏先行免职,待情况调查清楚后再做处理;对云E·84547车辆进行封存;组成由楚雄州纪委副书记胡贵明任组长的调查组进行认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调查处理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深度链接)避免公车封存成形式须防“权力大于制度”

  事实上,仅记者本人在长假期间,就多次看到公车停放在温泉等景点的情形。而云南省的多个州市如昆明市等,早已实行了在节假日期间封存公车的制度,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曾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的云南知名网友“边民”认为,关键在于一些部门在落实公车封存的制度时,出现了“权力大于制度”的现象,导致各地在执行制度时标准不一、落实程度不一,有时因领导一句话就轻易“松绑”。对于楚雄州政府对待此事的态度,边民表示“可以接受”。他说:“其实很多网友并不是要求处分、问责的结果,而是希望看到相关部门对待事情的态度--认真调查,如实回应,而非敷衍了事。”他认为,楚雄州此次处理这一舆论事件的态度比较成熟,也唯有如此才能平息舆论。

  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李进参认为,目前各地对节假日公车封存的执行力度不一,很多地方管理仍然比较松散,“比如这个假期就能看到很多地州的公车开到昆明来。”对楚雄州而言,今年刚出了个腐败州长杨红卫,接着又是“跨国执法”事件,对其形象必然有影响。但如果能把“跨国执法”事件当做一个契机,促使地方党委政府深刻反思,狠抓廉政建设,可能会“坏事变好事”。

  李进参说:“这次是网友偶然看到,发帖才引起了关注,不知还有多少公车旅游未被发现?”他认为应建立禁止公车私用的长效机制,如节假日封存公车的举措有必要统一执行,加大力度,尤其在口岸、旅游景点等地应加强检查,避免“丢脸丢到国外”的事情再度发生。(王研)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