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天宫一号背后存家庭支持系统 家人成航天人后盾(2)

2011年10月09日 07: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献了青春献子孙

  在北京南城的东高地地区,有这样一些家庭。年长一点的老人,操着五湖四海的口音,却已经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几十年;年轻人在一起,相互也熟悉,更像部队大院一起长大的发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父母的工作都很忙……这里就是中国航天创造无数辉煌的起跑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在地。

  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航天人齐聚于此,开始了艰苦的奋斗。献了青春献子孙,是他们真实的写照。

  年届七旬的司徒旋晃是广东人,1965年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这里结婚、生子,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高峰。爱人贾秀英,67岁,退休前也是该院职工。他们的女儿司徒斌,是该院总体设计部二室主任设计师、总装备部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和曾宪梓基金奖获得者,现在正在酒泉发射基地紧张地工作。司徒旋晃的女婿和儿子,此前也在该院工作。司徒旋晃的亲家,就是他曾经的同事。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航天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最兴奋的时刻就是发射成功的一刹那,“那个时刻,我们都疯了似的”——这是一个与航天苦乐相连的家庭。

  司徒旋晃出生于广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家里的独子,父亲目不识丁,学业、事业都是靠自己的奋斗成就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意志和毅力都是靠培养和锻炼的。”

  司徒旋晃回忆说,女儿司徒斌出生不到一个月,他就到无锡出差一年。司徒斌懂事以后,父母特殊的工作性质也给她带来了很多传奇式的经历。有一年,司徒旋晃夫妻二人工作任务特别紧张,打算把司徒斌送回广东老家。可是两人谁也没时间带孩子回去。于是,把孩子托付给一个广东的同事。当这个同事把孩子送到她奶奶家时,老人没见过孩子,孩子不认识老人,同事也不认识司徒旋晃的父母,司徒斌第一次回老家的经历竟是如此戏剧式的开场,这样一待就是一年。

  司徒斌大学毕业时,在父亲的建议下,也应聘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现在,司徒斌正在经历父母年轻时的工作生活状态:孩子发烧39度,自己却没有时间带他去医院;总是承诺带孩子出去玩,却总是说话不算数;参加献血后没有休息就立即投入工作,身体状态到现在一直都不好……

  这一家人生活在北京,但是心里想的都是酒泉。17年过去了,一家三口在酒泉聚首的景象让贾秀英记忆犹新。司徒斌参加工作的时候,司徒旋晃和贾秀英还没有退休,三人执行不同的任务,在同一时间段都到了酒泉发射基地。这样的久别重逢大概经历了3次。

  航天人的生活都是系统工程

  容易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一名女工程师,她的爱人常玮也是该部员工。容易是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的,跟其他航天人一样,加班、出差是常事,容易又是个责任心比较强的人,工作没有干完或者干得不太放心,宁可回到办公室,总想把工作做到尽量满意。常玮说,容易总是经常处于思考问题的状态,要不就是在看文件、写文件。

  但是容易的生活状态又常常是这样的:会议中场休息一个小时,她就跑回家去看看孩子,或者至少打个电话;中午休息的时间,容易就到外面去给孩子买点水果或者奶粉;下班时,她托同事帮忙把孩子带回去,自己接着加班。

  一到周五,常玮和容易就会把周六日的事情都安排好,细致到几点干什么都有计划。

  “可能是受单位整个文化氛围的影响吧,航天人考虑问题往往是从总体上考虑,生活也不例外。”常玮说,对航天人来说,工作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区分,工作是生活的延伸,生活是工作的延续,即使在家里,也会考虑工作的事。

  常玮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人力资源处处长,在他看来,受过航天事业熏陶的年轻人,跟很多其他企业的年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能系统地思考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在没有任何激励的情况下主动做很多事情。本报记者 崔玉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