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一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在各大媒体公布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等评比榜单,其中竟出现17个国家级贫困县,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质疑。经记者调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是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
近年来,各种评比堪称“乱花渐欲迷人眼”,真假难辨。不久前陷入舆论漩涡的就有所谓“共和国脊梁”评选、“孔子世界和平奖”等,那么这次百强县榜单中竟然出现17个贫困县的闹剧又是由何而来,又带给我们何种启示?
质疑
没资质也敢评
这个名为“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机构,能让贫困县跻身“百强县”,有点类似于“魔术”手法。在一个真假难辨的世界里,蹩脚的“戏法”几乎天天在上演,人们通常可以根据表演者判断是真是假,而且对那些“戏法”中常见的破绽也不大计较。特别是当表演者“毯子身上盖一盖”,把白菜帮子变成红烧肉时,至少是可以大饱眼福的。
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把贫困县变成“百强县”的“戏法”,之所以出现了破绽,首先是用错了道具。把一个年度财政收入只有4.3亿元,支出却要25亿元的“国贫县”,变成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要盖住“一些村民的土墙房在秋雨冲刷下,有的已经出现垮塌,有的积水、漏水严重”的烂摊子,就不是“毯子身上盖一盖”能做到的。加之,“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只是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既不是什么“巨人”,也不是什么权威,连专家都算不上。所以,这场“魔术”露出破绽,并非因为过分荒诞,而是既用错了道具又不够资质。
其实,对“魔术”本来是应该带着娱乐心态欣赏的,不必过于苛求。那些贫困县也要政绩、也要面子,据报道,“在一些地方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告中,‘进入百强县’成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经上榜的‘百强县’则把‘进位争先’当作下阶段任务”。在这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形势下,不少地方各施神通,再不济的也要挖挖坟寻寻名人故居。由此,贫困县被百强似乎也就算不上多稀罕了。
姚建元
追问
卖出多少百强县
据了解,正规权威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于2007年终止,而“中郡所”却依然延续举办“百强县评比”,想不到的是,“中郡所”竟然只是一家注册资本仅10万元的公司,竟然能够将“全国百强县评比”搞得如此红火,并且将国贫县也毫不客气地纳入到“百强县”,看似天方夜谭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猫腻?
“中郡所”不是在评“百强县”,而是在卖“百强县”。只要交钱,恐怕就能够入选。据相关人士透露,有不少县市希望提高自己在“百强县”榜单的名次,这就需要合作收费。“‘中郡所’官网有‘县域经济论坛’‘县委书记和县长论坛’‘地市州盟’等多个栏目,平时会策划专题报道,收费标准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记者发现,不少县市领导在这里发表了署名文章。毫无疑问,买“百强县”的钱花的还是老百姓的钱。但买来的“百强县”,显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能够作为政绩,为乌纱帽添砖加瓦。要不然,地方官员为何明知是“套”还往里钻?
“中郡所”为何能够将假的“百强县”弄得这么红火?为何还敢在各大媒体上发布结果?其原因就在于监管部门的缺位。既然“百强县”评比已经停止了,如今弄出一个“百强县”,肯定是假的,早该查处才对,可事实上,“中郡所”却活得很是滋润。买来的“百强县”能够作为政绩,而监管始终跟不上,“中郡所”也就能够“光明正大”地卖“百强县”,这么多年,“中郡所”卖出了多少“百强县”,又使多少官员换来了乌纱帽?值得追问。
郭文斌
分析
为何能评比十年
说实话,要不是这17个国家级贫困县点缀出“百强”的假象,这个“中部”和“西部”的双“百强”还真就没人在意。但凡事都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想到1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公众并不认账。当得知重庆开县入选“西部百强县”,开县统计局一位基层干部直呼这是笑话,因为开县现有112个市级贫困村,占总数的1/4,贫困人口14.2万人。
贫困不贫困,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饶有趣味的是,那个“中郡所”官网有“县域经济论坛”“县委书记和县长论坛”“地市州盟”等多个栏目,平时会策划专题报道,收费标准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比如,打着“九部委协作联盟”旗号,非法举办评比表彰、培训认证等活动;开设“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借为消费者维权的名义大肆向企业敲诈勒索;违规设立分支机构,交给企业承办运营,每年收取数万元管理费等。
可以说,无论哪个县,再穷,花点钱弄个“百强”还是绝对花得起的,只要想入“百强”。这也正是“中郡所”从2000年开始弄了十来届评比活动,越弄越舒服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中郡所”无非善于比葫芦画瓢而已,因为类似的“百强”别人搞过弄过,既风光又发财。原因之三,是这年头打着各种旗号招摇撞骗、敲诈勒索、违规收费的各种社会组织多得很。
朱永杰
建议
监管方式该换了
“县域经济咨询所”变成了“县域经济研究所”,还做起了评比的买卖,而且还要收取上榜县的“合作费”等,这不就是变相地拿钱买上榜吗?这也就难怪为什么一些贫困县也进入了百强县。
其实类似评选、类似的民间组织还有很多。如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涉嫌擅自设立“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并开展活动收取费用、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等单位联合组织的“共和国脊梁”、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传统文化保护部主办“第二届孔子和平奖”评选等。一些民间组织就是靠评奖来收费谋取利益。近些年来,这些评奖活动受到了社会很大的质疑,一些评奖活动也被有关部门叫停,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些民间组织评奖的热情。有的在叫停之后,还会以其他形式出现。如叫停了“孔子世界和平奖”,又推出了“孔子和平奖”。
民间组织评奖的乱象频频出现,这说明我们在对民间组织的监管上出了一些问题。目前我们在民间组织管理上,是重登记,轻监管。在登记注册的时候,往往很严,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但是在登记以后,管理却很松,即使社会组织有违法的行为,处罚往往很轻。因为我们在监管中能用的手段主要有年检和评估,发现社会组织有违法行为以后,往往是在年检的时候对其作出处罚,比如年检不合格不予登记,可这时候它的负面影响已经造成了。
这方面,英国对民间组织的监管可供借鉴。英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采取的是追惩制,在登记注册的时候降低门槛,但是在登记注册之后加强监管,如果出现违法行为,则实施严厉的惩罚。他们有遍布全国的举报中心,接到举报,会在24小时之内作出反应。因此,虽然英国民间组织门槛不高,但很少有民间组织敢靠收费来乱评奖。贫困县被百强的闹剧提醒我们,应该对民间组织管理转换思路了,否则,类似的评选还会很多。
肖华
-观察
民间组织要自强
有的评选活动,官方与民间区分不明显。不久前陷入舆论漩涡的“中华脊梁”评选既如此,因为一缴费就拿奖,遭到公众的质疑,以至于让人“戳脊梁骨”。就拿百强县评选来说,一些官员曾经捧场——在评比“百强县”期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多次召开研讨会、发布会,来自各地的一些官员、权威专家到场。兰州大学副教授黎春林认为,这增加了“百强县评比”的迷惑性,使很多人误认为是政府主办的严肃评比。所谓“拉大旗作虎皮”。
民间组织之所以弄出这样那样的评选,通常不是“公益活动”,而是利益驱动。有的是以评选为手段,达到收费目的;有的是以举办活动为手段,以提高知名度为目的。知名度就是“生产力”,为今后的创收奠定基础。这恰恰是民间组织畸形发展的见证。为了生存下去,它们不得不走歪门邪道,不得不铤而走险。
民间组织要告别“拉大旗作虎皮”时代,自身要真正“强起来”。“一个社会有一群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运作的民间组织,这是公民社会的重要内容。”有评论认为,一个权利充分张扬、受尊重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间组织发达、活跃的社会。当然,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放权”与培育。
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