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库尔勒10月17日电 题:从“采茶女”到“拾花妹”
中新社记者 李亚南
采茶女张小惠每到秋季就会格外忙碌。在湖北宜昌的采秋茶活儿一扫尾,她便坐上火车,奔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塔里木盆地东缘的棉花地。张小惠说,新疆棉花产量高,在这里拾棉花能赚钱。
“拾花和采茶差不多,都是摘嘛! ”张小惠比划着。她告诉记者,当初决定来拾棉花补贴家用,是因为自己茶采得利索。但是拾棉花还讲究干净,“不能抓一把剩一撮儿,留个‘羊尾巴’”。
习惯了湿润茶田的张小惠2006年第一次跟随小姨来到新疆,谁知还未走进棉花地,嘴裂、手脚蜕皮、嗓子哑等不适纷纷袭来。但令她印象最深的还是兵团农二师34团9连管理拾棉花工作的沈指导员。张小惠说,从沈指导员那儿她大致了解了团里的季节工政策。年轻的她“头脑一热”就扎进了这里的棉田,连续5年5趟。
凭藉口口相传,在库尔勒火车站等沈指导员来迎接的季节工逐年增长。今年,与张小惠在一个团里拾棉的宜昌采茶工就有40多人。他们8月底不远万里来到塔里木河最下游的风头水尾之地,戴上手套和口罩,顶着风沙,开始为期2个半月的拾花工作。
黄光玲今年第一次来这里拾棉,虽是新手,但疲乏时和周围人的打趣也丝毫不影响她手指采拾的速度。她弯着身子,双手交互采拾,白花花的棉团纷纷落入身侧的袋中。如此劳作,从天蒙蒙亮直到黑夜降临。
黄光玲对记者说,学习拾棉并不难,和新疆的气候一样,习惯就好。但需要注意的是锐利的棉花叶尖,“它们‘能耐’大,有时一天就能报废一双手套”。
站在田埂上远眺,散布田间的拾花工们将身后的小径渐渐拉长,遮阳挡风的纱面白帽与棉花朵儿融为一体。在他们的身后棉秆褪去一生的风华,呈现绿褐色的一片。
当地拾花工一般与雇主一起吃住。张小惠说,团里曾专门提醒一家来自河南喜吃面食的职工雇主注意湖北人的饮食习惯。黄光玲算了一笔帐:抛去饮食住宿费,自己采一公斤棉花净赚2元人民币,平均每天采40公斤,这趟新疆行收益有5000多元。而熟练的拾花工一趟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
55岁的陈树伟家里住着7名拾花工。她说,都是来帮忙的朋友,感觉很亲,“我和老伴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他们”。拾花工干了一天活儿,晚上给他们准备的热水澡对解乏最管用。
在新疆,此类拾花工今年已有40多万人。这些工人大部分来自四川、甘肃、湖北、河南等地。作为中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产量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其中兵团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据中国棉花协会预测,今年全国棉花总产量将达到738万吨,较上年增长10.9%,其中新疆棉花总产量将达到342.5万吨,较上年增长17.4%。如此大的产量让新疆每年都需要近60万名拾花工。
面对棉花增产,拾花工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农二师从今年开始依据承包职工意愿引入机械化拾花技术。毕业于新疆塔里木大学的农业技术员王新华告诉记者,与雇佣劳力相比,采用机械拾花可以节省将近一半的成本。但是,机器对棉花的种植要求比较严格,再加上这是第一年试用,机械化拾花技术离真正普及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