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妇女报:女童倒下能否唤醒沉睡的德行?

2011年10月24日 14:17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相关报道:被碾女童小悦悦伤重不治 于今日零时32分离世

  奇迹没能发生,不该来的还是来了。经过7天7夜的抢救,小悦悦走了。一个柔弱的生命,本不该承受那么重的伤害,不该离开得那么仓促。这是她的家人之痛,是社会之耻。天使蓦然转身,带着那么多人的负疚,留下全民反思。

  那是11天前下午的5时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被阴雨包裹,年仅2岁3个月的女童悦悦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肇事司机逃逸;随后的7分钟内,18个路人经过,均无视血泊中的女童,未施以援手。彼时,哪怕是一声呼喊、哪怕拨打一个电话,结局都会大有不同,但这些举手之劳都没有发生。直到58岁的拾荒老人陈贤妹出现,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母亲,才得以送往医院抢救。

  惨剧经媒体报道后,小悦悦成为很多人的牵挂,一时间所有的人都和她发生了关联。一个被忙碌的父母疏于看护的女儿,一个被冷漠推向生命末端的孩子,直到小小的身躯鲜血四溢,沉睡的良知才被唤醒,人们为这个不幸的女孩倾洒泪水,关于社会道德的讨论引起舆论的共鸣,更有人开出将“见危不救入罪”的猛药,希望借此逼出久违的善意,根绝类似悲剧的发生。但对小悦悦来说,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她来不及等待,付出的代价也太高昂,那曾是一个如此生动并有着长长未来的生命。

  怜惜弱小、救人于危难人类才得以延续,也是衡量文明高度的一把尺子。各方面未发育成熟的孩子,离不开成人的照顾,个体家庭基于传宗接代对孩童的无条件关爱,代代相传内化为基因,成为人性的一部分。同样作为维系社会的根本,见危施救成为普适的社会规范,应该是人的自觉行动,所以孟子会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还举例“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了,人人都会害怕且同情,相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汶川地震抹不掉的记忆是那些孩子,那些写给孩子们的诗至今催人泪下。将心比心,谈到那些见死不救的人,悦悦妈妈说,“如果他们以后结婚,也有自己的孩子,让他们问问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吧。”悦悦爸爸无奈地表示,“可能最冷漠的人刚好都凑在一块了……”

  百多年前,鉴湖女侠秋瑾就义轩亭口时说,革命是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而今化作天使的小悦悦用生命警醒世人,追逐物质利益的脚步太急,需要等一等我们的灵魂,着手重建道德定律。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我不敢看悦悦倒下的那段视频,有意躲避网络,害怕得到不好的消息,只是任凭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在幽暗的空间一遍遍回响,小提琴哀怨忧伤的旋律,丝毫无法缓解这个幼小生命离去带来的疼痛。如果今天的眼泪、愤怒和义正词严足够真诚,人们的自省和记忆力足够持久,重要的是,既善于言,更能举于行,从自身做起并影响他人,那么小悦悦事件之于未来,会是个永久的符号,在为麻木不仁作解的同时,还将代表德行的回归,催促文明前行。

  果真如此,所有的孩子当如秋瑾所愿,在宁静温和的世界安然自在地生活。(佟吉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