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社科学者畅谈六中全会:紧抓文化大发展历史机遇

2011年10月25日 03:3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表示,这将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自觉履行光荣的职责使命。

  在战略高度重视和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繁荣

  关于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认为,这次全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黄晓勇说,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使教育科研机构成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和创造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文化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目前,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我国的文化繁荣程度还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尤其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黄晓勇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当今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思想文化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精心策划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民族语言文化学专家朝克表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成为我们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然也成为丰富我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抓住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一历史性机遇,更加努力地为我国各族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

  全会提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这充分说明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对现时期中华文化发展走向的概括与要求。当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都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长期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凡是继承这份珍贵遗产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与文化就会进步与繁荣。

  卜宪群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

  在应对挑战中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指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深远。

  陈光金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然而,应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经济社会现代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转型的过程。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格局深刻调整,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多样化,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价值重新整合和发展成为时代要求。

  “如何更好地实现人际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对全面发展的追求,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归结起来,就是对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的急切期盼。”陈光金这样表示。

  为此,陈光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从政府层面来看,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公民的主体价值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从企业等各种市场主体层面来看,无论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还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都要切实贯彻以消费者的生命、尊严、价值为圭臬的理念,打造诚信文化品性,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从公民层面来看,就是要努力塑造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危困相扶、守望相助等现代人的道德品格。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 记者王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