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超六成网友称遏制公车私用应取消领导干部专用车(2)

2011年11月01日 07:38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1.04%被调查者认为:

  没有采取真正有效治理手段

  正是因为公车私用之类备受诟病的话题,引发了一轮接一轮的公车改革,但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公车改革收效甚微。

  在回答“为什么长期以来公车改革收效甚微?”这一问题时,有21.7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领导干部缺乏监督”,有41.0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采取真正有效的治理手段”,还有37.2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违规使用公车已成普遍现象”。

  “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主要原因是内部支持而外部反对。以公车货币化改革为例,这是让公车所有单位的内部人受益,但是群众并不支持,对这种把不正当的消费正当化的行为,外部的反对声很大。”毛寿龙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莘向记者分析,公车改革“说了十多年了”,但实际上,因为改革方案是由权力的持有者制定的,并没有局外人充分参与讨论,因此,真正有效的改革方案一直出不来。“有的地方出来了,但仍是按照权力大小来分配,级别越低,车补越少,而实际情况却是级别低的人外出办事的频率较高。有的地方实际上发放了车补,但公车还留着,还在被某些人继续使用,形成了这边拿着钱,那边还在使用公车的情况”。

  “让有权享用公车的人来制定改革方案,很难自己割自己的肉,只会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这样制定出的方案很难达到让老百姓满意的程度。公车也是公款的消费,如果仅让有权享有公车的人来主导改革,很难解决根本问题。”刘莘说。

  毛寿龙分析,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将公车问题当做反腐败的问题来抓,但是很少有因为公车问题而被处理的官员,也没有哪个官员因为公车问题而丧失升迁的机会。

  “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公务用车的标准、公务用车的支出水平等,基本上都由用车者说了算。即使有一些纪律约束,基本上也是软约束。”毛寿龙说。

  “制度上虽有严格处罚,但实际上很少有因公车私用而受到处罚的。当公车私用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治理起来也就变得法不责众了,失去了实际效果。”王敬波说。

  60.36%被调查者认为:

  应取消领导干部专属用车

  近年来各地的公车改革,鲜有成功的案例。在回答“真正有效地治理公车的方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0.36%的被调查者认为,“取消领导干部专属用车”,有23.1%的被调查者认为,“建立外部监督举报网络”,还有16.5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上而下的规范用车”。

  “我比较赞成这种方法。一个机关保留一定数量的公车有必要,但专车最好不要保留。作为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干部不应讲究要有专车,或者专车要达到某一档次。这些从行政职能转变的角度、从方便办事的角度来说都可以不计较。而且现在很多大城市交通紧张,公车在和民用车争夺路权。公车在机动车的保有量里占很大比重,如果国家机关首先带头,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也效仿,把公车取消了,道路状况会得到很大好转。”刘莘说。

  “完全取消公车不现实,但应限制使用。现在很多公车实际上并非是给领导配备,而是以部门的名义配备的,但很多机构的用车实际成为机构小部门领导的私家用车。因此,领导干部公车私用是一个问题,但更严重、更普遍的是以机构名义购买或有权使用的车辆。”王敬波说。

  对于外部监督网络,王敬波说:“这些年的公车改革主要是靠政府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但现实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很多人都是现有公车制度的受益者。如果政府部门内部的一项改革,遭到系统内部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或是不配合,改革是很难推行的,自我约束也会没有动力。因此要启动一个更强大的外部监督体系。”

  王敬波还认为,如果真的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不是很难。比如,可以在公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对公车的使用做严格的线路记录、进行严格的审批等。

  据公开报道,2010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采取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RFID身份识别等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试点工作,将公务用车管理纳入电子监察系统,若哪辆公车“私奔”,都会在监察屏幕上一目了然。

  但真正“难”的问题在于,“查”出公车私用又能怎么样?

  “即使通过技术手段发现了公车私用的现象,也是很难处理的,因为监督的人处于权力的弱势,而坐公车的人一般比较强势。治不住公车实际上就是治不住权力。如果不通过建立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实现权力平衡、推动信息的公开,技术再先进也没有用。”毛寿龙说。

  对此,刘莘认为,真正有效地治理公车的方法是让社会充分讨论公车改革方案。“只要讨论足够充分,一定能拿出一个公平合理的方案,有效防止公共资源被滥用。关键是要充分信任社会,充分讨论,而不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制定方案。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民意,公正公平的方案”。(记者杜晓 实习生杨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