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复杂道德生态
有评论分析,如今一个又一个“最美”被推崇的背后,暗含着人们对现实中少数正义缺失、道德沦丧现象的心理抗争。不可否认,近年来一些有违道德良知的事件让人们对社会道德现状感到担忧,而这种担忧也不仅限于民间。
此前,政府高层曾痛斥社会中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现象,强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近日,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推进文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亦再次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
从民间到官方,一些领域的道德问题,已经引起中国社会的集体关注,然而当“最美”与“最丑”在社会中同时发生的时候,人们在感受社会道德现状时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掺杂使假、坑蒙拐骗、职业道德丧失、社会诚信危机等问题的凸显,确实在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但那些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敬业奉献的“最美”故事也在让我们继续感受到来自良知的温存和正义的坚挺。
对于中国当下这种社会道德现状,有分析认为,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在经济急速迈越的同时,各类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也处在一个集中爆发期。在利益的分化与侵蚀、价值的多元与错位中、社会发展正在经历阵痛期,道德建设面临复杂社会生态,人们身边并不缺少各种美好,但也不得不面对的丑陋的发生。
对此,夏学銮分析称,进入市场经济的环境,市场法则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了人性的巨大能量,同时也放大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一部分人内心的义利关系发生了颠倒。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价值体系还处在重构的过程中,再加上转型时期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法律体系的不够完善,所以导致了价值导向混乱。
针对人们对于社会道德现状的矛盾感受,夏学銮建议,人们应该用主流和支流的唯物辩证观点看待道德领域出现的这些问题。他说,在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中,是光明和阴暗并存、“天使”和“魔鬼”同在,但是我们要清醒和坚定,社会的光明面是主要的,是主流。
在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后,也有学者指出,我们不能忘记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发生后的全民救灾、扶危济困精神,我们的社会从来就不冷漠,我们踊跃给小悦悦一家捐款,给见义勇为者奖励,这本身也在说明我们的社会从来就不是冰凉的“冷漠世界”,大家都有一份出于良知的悲悯之心,都有对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