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平与洛沟小学的学生们交流。图/ 受访者提供
石平:要做专业颇费心力
从花8万元为河南农村小学修建校舍和捐赠书屋,到为学校提供营养餐、给贫困孩子设立奖学金,石平一发不可收拾,但他依托的基金会却因为以4名工作人员服务108个书屋项目,而不得不主动控制数量
本刊记者/庞清辉
2009年,从没到过农村的石平来到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嵩县的洛沟村。他想看看自己的钱捐赠给了谁。
刚进村,几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学校门口等他到来,妇女们穿红戴绿,锣鼓敲得震天响。石平的到来,被全村看作一件大事。
2008年的一天,桂馨基金会找到石平介绍“桂馨书屋项目”。石平被告知,洛沟村里的孩子每天要步行几里山路上下学,学校缺老师,缺房子,缺图书。桂馨基金会秘书长樊英还记得,“他当时话特别少,就是认真地看材料。看完后说:把账号给我。
石平是某国外银行高管,工作繁忙,捐赠图书的事他很快就忘记了,直到有一天,石平收到了桂馨基金会的项目反馈,向他汇报捐款的用途,汇报里有学校的照片,照片上的图书室是个小土房子,一次只能进去一两个人,孩子们挤在门口,排着长队,扒着门等着轮到自己看书。
石平动了想去学校看看的念头。住在洛沟小学,石平话很少,更多的时候他都在观察。看着这些尘土满身的孩子,石平觉得他们和大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有着清澈的眼睛,“他们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石平被感动了,同时也有些揪心,“我真不敢想象他们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会是什么样子。”
感动之余,他也看到了问题,比如:学校老师不说普通话,大多数学生家庭很困难,吃得很差,“他们整个比城里的孩子要小一圈。”这些小学生每天中午吃水煮面糊糊,能吃上方便面的就算是富裕人家。学校仅有的两间宿舍都是危房,操场就是一块空地,校门外的小河,每逢下雨,水涨得过不了河。
石平希望能给学校翻修校舍,修一座桥,再建个篮球场。回到北京,石平请桂馨基金会帮他一项一项论证。啊呀!把一个山村小学弄得像个学校样儿,还真要花很多工夫。
校舍修好了,石平开始捐赠学校的伙食,保证每天每个孩子有一个鸡蛋,老师也一样。这个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石平会资助成绩前三位的学生,直到高中毕业。
准备修建篮球场时,传来消息,当地的教育部门要整体给学校建篮球场。于是,石平便用这笔钱资助了全乡小学的营养餐。
没过多久,学生吃鸡蛋吃腻了,经过一番论证,换成了豆浆。石平用自己的私人关系联系了某著名豆浆机厂商,给学校捐赠了大的豆浆机。学生喝豆浆,需要老师配合,老师要很早起来洗豆子。2011年,又有学生提出想吃蛋糕。石平和项目组的人就去考察了县里所有和蛋糕厂家,力求生产出的蛋糕安全卫生。
“其实慈善很多时候要用心,书屋你不管他,过两年你去看肯定乱七八糟,营养餐你不动脑筋,也会出问题。”石平说。
石平的这些举动常让桂馨书屋项目负责人酆伟觉得不可思议。石平大部分时间在金融领域搏杀,但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北京就把基金会的人约出来了解情况,“他真的参与到里面”,并且还会以金融人士的专业眼光提出很多建议。但石平说,只要肯用心,时间总是有的。
幸运的是,通过桂馨基金会,石平可以完成对他所捐赠项目的监督,而不必遇到其他捐助个体面临的困境。凡是参与到“桂馨书屋”项目的学校,必须定期写反馈,项目会也安排人员定期视察各地书屋,每年假期,还会组织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到书屋去活动。
由于发起人和大部分参与者都是金融界人士,桂馨基金会在运作过程中采用了在量金融界的做法,比如,基金会也引入了“路演”模式去募捐,捐赠项目被做成产品,或一系列产品,每个项目还会被分成若干块,比如桂馨书屋项目,被分成捐书、志愿者、营养餐、风雨球场、一对一助学等几部分,捐赠者可以只认领一部分等。
资金使用的透明是石平信任桂馨基金会最重要的原因。他说,基金会对于捐款的花销近乎苛刻,买书签、上架、运费、买登记册,几毛钱都算得清清楚楚;到学校去查看情况,和学生住在一起;能坐汽车就不坐火车,飞机打折才能坐。
当然,让石平如此信任的桂馨基金会也有自己的困境——缺人。如今,他们拥有遍布全国的108个书屋项目,却只有4个工作人员。当越来越多人申请捐赠时,他们只好主动控制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