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一个下午,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1335名选民悉数到达该镇第一选区的8个选举点,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这些处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沿地带的小镇选民们,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投票,选出外来务工者李学杨为人大代表。
今年以来,中国20多个省区市陆续启动新一轮县乡基层人大换届选举,这是选举法修改后的第一次选举实践,城乡同比、结构优化、选民见面等新举措,勾勒出这个东方大国民主进程的新气象。
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区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这是中国选举制度的重大变革。自1953年以来,中国农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如今1:1的嬗变。
据统计,这次换届选举将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00多万人,涉及县级政权2000多个、乡级政权3万多个。参加这次县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9亿多人,参加乡级人大代表选举的选民将达6亿多人。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高国希说,在城乡居民选举中实行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适应了中国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将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也是中国选举制度不断完善的见证,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作为外来工,当选人大代表是一种责任,就是要努力为外来工谋福。”这是李学杨当选为人大代表后的表态。他说,第一步将对外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给外来工提供一个直接反映诉求的途径,尽最大能力解决外来工反映的问题。
中山市人大常委会选举联络人事任免工委主任李文光介绍说,此次换届该市人大代表名额结构调整,首次增加了4个外来工代表名额。城镇人大代表名额下降,一线工农、技术人员比例上升。党政干部代表比例由上届的26%调整为22%,市级政党提名代表比例由15%降为11%。农村代表则比上届多了72名,比例提高8个百分点。
中山市基层人大代表构成的变化是中国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新探索的一个缩影。为留出更多空间给基层群众,中国各地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基层代表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比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和妇女代表比例有所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相对下降,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负责人不推荐为本级人大代表候选人,减少上下级人大代表之间的交叉等。
选举制度设计的新变化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11月8日是北京市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日,选民宋寿亭表示,他参加过好几次人大代表选举,感觉情况一届比一届好。“投票前我参加了4位候选人与选民的见面会,怎么投票心里就有数了。”
2010年修改的选举法明确规定:“选举委员会根据选民的要求,应当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由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根据这一要求,中国各地选举委员会都出台了具体规定,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让候选人从“纸上”走到选民面前,接受选民的“面试”。
基层选民的广泛参与,让更多具体、现实的诉求得以表达。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县乡人大换届选举近日拉开序幕,省会南京市的选民徐正平说,他希望选出的代表能够多反映一下市内河道污染问题,还老百姓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
“我希望选出来的代表能呼吁老小区的楼道照明问题。”65岁的徐州市民张明说,一些老居民区楼道没有照明,不仅老年人夜间走路不方便,还会有歹徒躲在楼道中袭击夜归人。
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是苏州私营业主陈飞的创业“软肋”,他希望人大代表能重视一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长期研究中国政治生态的高国希表示,通过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选人用人机制的运用,中国基层人大换届一定能产生高质量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干部队伍基础。(记者 刘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