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京华时报:无实质性内容 出国考察什么

2011年11月22日 10:5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只有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带着具体的任务,才可能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洞见。

  同样是因公出国,可以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商谈合作事宜,研究某个前瞻性课题,却也可以借机旅游玩乐,甚至打着前者的旗号得着后者的实惠。这便是公众诟病的“出国考察热”。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为堵住这一漏洞而设定制度红线。规定“政府各部门不得安排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考察和培训,减少因公出国(境)团组、人员数量和在国(境)外停留时间。”这一规定,的确切中因公出国弊端的要害,无实质性内容,出国干什么?其实就是不干正事。

  那么,什么才是有实质性内容?恐怕还需要有清晰的界定和具体的制度规约。否则,笼而统之,说了也白说,执行不了。

  有意味的是,在实质性内容的有无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这就是“树立世界眼光”。因为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眼光只是局限于国内,是干不好中国的事情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那么要树立世界眼光,就得首先走出去看一看。很多人说,走出去,即使不带什么题目、任务,也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我们思考问题时多一个视角。那么,这种随便走走看看,算不算实质性内容?如果算,实质性的成果体现在哪里?如果不算,领导干部多出国走走,又确实能长见识,经常出去和不出去就是不一样。

  这就要对实质性内容的边界进行廓清。对具体的公务洽谈、专项培训、前瞻课题研究需要规定,特别是对这种单纯长见识的考察,尤其需要明确规约。比如,不能到与考察目的无关的国外旅游风景名胜地、娱乐场所等地方去,考察归来要有详实的考察成果报告,即使是观光见闻心得,也得有独到的见识,使公众知道你此行非虚,多有收获。

  事实上,这种随便走走看看长见识只是一种低层次考察。正所谓“一具体就深入”,只有带着问题、带着课题、带着具体的任务,才可能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洞见,所树立的世界眼光也不是那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肤浅印象,而是有深度、有厚度、有独特角度的眼力。这样的世界眼光,才是发展的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乔子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