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21日至24日组织专家,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所处的龙门山地震带相关地质调查项目进行检查。
专家介绍,这些地质调查项目旨在总结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的主要特点,并对地震灾区潜在震源区进行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将来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灾害提出建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说:“地质调查的完成将为地震灾区后续发展、防灾减灾、地质科学研究提供更加精确的基础地质资料。”
2008年发生的汶川8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到今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39个重灾县重建项目已全面完成。
然而,地震灾区克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威胁,则需要更长时间。四川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冯健说:“汶川地震导致山崩地裂、破坏巨大,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及次生地质灾害,而且这些次生地质灾害后续影响巨大、持续时间长。”
根据世界各地的以往经验,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产生的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特别是震后3到5年,泥石流成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灾种。
眼下,这些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已经开始显现。今年7月3日凌晨,地震灾区阿坝州茂县南新镇棉簇村突发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鑫盐化工、天和硅业、西烨硅业3户企业厂区受损;7月21日凌晨,阿坝州松潘县小河乡境内同样因为暴雨导致泥石流,造成四川岷江电解锰厂渣场挡坝部分损毁,并卷走部分矿渣冲入涪江,导致下游的绵阳市饮用水源锰超标污染。
“上述两处发生泥石流冲毁厂矿的地点,都不属于国土部门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阿坝州国土局副局长刘成建说,由于汶川地震造成群山松动,地质灾害往往隐藏很深,表面难以察觉,可以说是防不胜防。
如今,针对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汶川地震灾区政府工作和老百姓日常生活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在位于茂县东兴乡亚坪村的工业园区看到,为防范地质灾害发生,园区旁的山体进行了边坡治理,河流实施了河道治理和“以堤代路”工程。
茂县新纪元电冶有限公司是园区内的一家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江千军说:“为了防范地质灾害,我们已累计投入3700万元,用于对河堤、护坡、保坎的整治。”
专家介绍,汶川地震灾区所处的龙门山构造带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陆块接合部位,属松潘——甘孜造山带前陆逆冲带,西接青藏高原东部,东临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之一。
刘成建说,阿坝州面积广阔、人员经费有限,无法彻底勘查,现在很难确定哪些地方会发生地质灾害、哪些地方不会,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摸清基础地质资料。
据冯健介绍,科研人员于2008年底启动了龙门山地震带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修测工作,修测总面积达78560平方千米,全部属于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完成80%的修测工作,预计2012年全部完成。
四川省地矿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小壮说,震后山体崩塌、泥石流频繁发生,龙门山地震带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地质情况复杂,基层地质人员野外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地质调查成果质量,是地质调查工作的生命线。”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说,本次检查主要集中在地质定位点是否准确、描述是否符合实际、原始资料是否真实可靠3个方面。
李金发说,目前已完成的各项工作均经过了自检、互检和抽检三级质量检查,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地质调查项目完成情况较好,能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的技术手段虽然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是地震趋势可以通过基础地质研究进行预测。”李小壮说,地质调查项目的完成,将为地震灾区后续发展、防灾减灾、地震地质科学研究、找矿突破、旅游发展与规划等方面提供更加精确的基础地质资料。(记者杨皓、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