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勐腊12月10日电 题:湄公河复航船员安心回归 “黄金水道”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张丹
12月10日6时30分,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口的天空微亮,“顺安6号”与其他货船并排安静停泊着。船长老黄起了个大早,站在船头望着向南奔流的澜沧江水。
“离出发还有4个小时,可是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怎么也睡不着了。”停航2个多月后,澜沧江-湄公河这条国际航道将于当天正式复航,老黄的顺安6号就是参加首航的10艘货船之一,甲板上整齐地码放着一箱箱石榴和大蒜。老黄说,“这些都是要运往泰国清盛的。”
2001年6月,中老缅泰签署《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这条被称作“东方多瑙河”的河流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但自从中国船员遇袭的“10·5”惨案发生后,阴影笼罩下的湄公河暂停航运,这让靠水吃饭的近千名中国船员一度陷入生活困境。
在停航的日子里,大家茫然失措。有人离开,多是些年轻船员,回家种田或进城打工;有人坚守,年纪大些的在江上过了大半辈子,难以融入岸上的生活;有人难以定夺,时而回老家休息,时而来看看船,边等边思考未来该如何安排。没有了船只的来来往往,“黄金水道”失去原有的光彩。
起初,老黄是铁了心要离开的。老黄15岁就开始跑船,今年已经46岁了。1993年他来到澜沧江上,经过十几年的拼搏,成了这里的大船东,运营着4艘货船,儿子和家里的许多亲戚也在江上跑,觉得生活很富足。但在“10·5”事件中,他永远失去了弟弟黄勇,悲痛之下的他将赖以生存的船只全部卖出,欲告别30多年的江上生涯。
随后的两个多月里,老黄换过多份工作,但始终没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反复多次后,他终于认清一个事实,“这辈子怕是离不了澜沧江-湄公河了”。
听说复航,老黄怀着复杂的心情跑回码头找大家商量。“高兴是肯定的,10多年的感情和习惯,哪能说放就放了。”他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归根结底还是担心安全问题。
随后,事态的发展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11月26日,中老缅泰四国在北京通过《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联合声明》,同意在湄公河流域开展联合执法,并在中国云南关累港设立“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指挥部”,四国派驻官员和联络官统一协调各国执法船艇及执法人员开展联合执法工作。
“有他们护航,我这心里就踏实多了,能这样保护我们的安全,对弟弟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在朋友的邀请下,老黄又重新回到澜沧江做船长并决定参加首航,“安全有保障,我们当然愿意跑啦,经济效益摆在那嘛。”
船员们说,湄公河的货运比较稳定,而且船东从来不用发愁联络货源,关累有两家正规的报关公司,货主会找他们报关,之后货船就排着队来装货。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深化发展,湄公河运输的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中国与泰国间的贸易增长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10年湄公河国际航行船舶进出港3060航次,实现货运量24.13万吨,运输旅客 9.58万人次。
据了解,此次复航后,船员们的工资都提高了50%以上,加上不必为安全担忧,许多离开的船员又回来了。“每年7月到隔年春节都是这里的航运旺季,我们还想趁着这两个月多跑几趟呢,多赚点年货钱。”
当天10时30分,首航船队鸣笛起航,在联合巡逻执法艇的护送下,老黄驾驶着货船出发了。“黄金水道”将因他们重新焕发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