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聚焦50年道德楷模变迁:昔精英人物如今草根化(2)

2011年12月12日 13:4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聚焦50年道德楷模变迁:昔精英人物如今草根化(2)
刁娜
焦裕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每天都要做一件好事”

  孟宪兰觉得,雷锋对他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是至深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天天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老师教育我们每天都做一件好事。”孟宪兰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很有意思,早晨上课的时候,发现教室的黑板被人用墨汁刷得漆黑,当值日员来了,发现卫生已经被人打扫干净了……而这些好事往往不知道是谁做的。

  孟宪华1963年出生,那年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那时候的媒介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可是没有人不知道雷锋,他的精神影响中国达几十年之久。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人们仍会以各种行动去追寻雷锋的足迹。

  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高考恢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用一支笔、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难题。

  陈景润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轻人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当时许多孩子在被问到“长大后做什么”时,都会铿锵有力地回答“当科学家”。

  孟宪兰说,当时几乎所有同学都拿陈景润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当时,对人们影响至深的人物还有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有以身扑火被烧死的少年英雄赖宁,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时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是大一统。”孟宪兰说那时候提倡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道德讨论和“靡靡之音”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道德大讨论,这源于大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有人觉得大学生为救老农献出生命不值得,因为他活下来可能比老农对社会贡献更大;也有人觉得值得,人的生命不能有贵贱之分。

  “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因为张华舍己为人的精神影响了不少人。”孟宪兰至今仍然保持着当年的立场:值得救。

  但济南人民警察职业培训学院纪委书记于锦认为反方讲得也不是没有道理。“这种讨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不可能有的。”于锦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解冻。

  那时候,于锦和同学们偷偷躲在宿舍被窝里,关上门,用“半头砖”(一种便携式录音机——记者注)播放磁带,听邓丽君的歌,“听了她的歌之后才知道,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

  在革命歌曲一统江湖的时代,邓丽君的歌被权威们抨击为“靡靡之音”。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是:中国女排。这应该是我们国家推出的第一个集体楷模。”于锦告诉记者,当时每逢女排比赛,学校专门给他们放假让他们看,“激动得巴掌都拍红了。”“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崇拜的偶像已经多元化,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于锦说,与以前相比,80年代人的偶像超越了传统学习生产型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和消费型,同时,偶像的作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