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寿光,谈起老书记王伯祥,男女老少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大街小巷不乏以他名字命名的店铺;在福建东山,每到春节和清明,人们会自发去老书记谷文昌坟前烧香,“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习俗;在河南各地,老百姓流传这样两句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他们说的“三书记”,是指兰考的焦裕禄、林县的杨贵、辉县的郑永和。
这些曾任县委书记的老同志都已离开岗位多年,有的早已去世,为什么老百姓对他们念念不忘?答案很简单,他们给老百姓办了好事,谋了福祉。王伯祥在寿光任职时,带领县委一班人扑下身子,与群众一起风里来、雨里去,改造盐碱地,开发滩涂养殖,发展大棚蔬菜,把贫困县变为全国百强县。谷文昌初到东山,面对的是风沙肆虐,民不聊生。他带领群众战风沙、植林带、建水库、筑海堤,使东山岛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焦裕禄等人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干部同样为官一任,但很快成为过眼烟云,在人们记忆中留不下什么印记。有的甚至还在任上,群众就看着不那么顺眼了。
实际上,在一个地方任职,干不干事,为谁干事,怎么干事,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如果天天耍嘴皮子,讲得天花乱坠,行动上不动真格的,老百姓不会买账;专干替自己脸上擦粉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老百姓不会满意;一味地向上级讨巧讨好,不管群众疾苦冷暖,老百姓不会欢迎;只顾眼前、不管长远,长了自己的脸,断了子孙后代的路,老百姓不会拥护;热衷于自我设计,为了自己升迁提拔,不惜与民争利,甚至牺牲群众利益的,老百姓不会高兴;那些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一贯私欲膨胀、喜欢中饱私囊的,老百姓更不会答应。
我们党选用干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对各级干部来说,德是为官之魂。德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衡量干部的德,还应有更高层次的标准。什么是官德?其核心是党性,党性的本质是为民,换句话说,执政为民是最大的德。官德在哪里?不在光环闪耀的锦旗奖杯上,不在对上对下的夸夸其谈中,不在铿锵响亮的口号里,而在百姓口碑里、民意闲谈中。
干部之德在为民,考德自然也需问民。这当然有赖于必要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标准,但关键还是要到老百姓中去,听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让他们称一称、量一量。凡是经不起实践、历史、群众检验的政绩,不是好政绩;凡是群众不喜欢、不满意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公道在人心。群众有自己的评判和选择,该忘记的忘记,该铭记的铭记,谁也无法左右。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刻意求名、华而不实的往往被人遗忘,不图虚名为民干事的反而声名远播。胡锦涛总书记讲得好: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法则和执政规律。张金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