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沈阳军区“联合—2011”演习 信息化战争预实践

2011年12月15日 08:4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瀚海风暴起,演兵今不同。

  信息作战,暗藏刀光剑影;体系破击,蕴涵无声巨变。2011年仲秋时节,在辽阔的科尔沁大草原,沈阳军区首次举行了一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联合—2011”演习。

  这是一次全新的演练攻关,更是一次信息化战争的预实践。

  硝烟散尽,参演指战员感慨万千:“我们从来没有离信息化战争这么近!”

  今天,演习已经悄然落幕。然而,探索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实践正成“星火燎原”之势,它带给官兵的“头脑风暴”刚刚开始……

  从攻城略地到瘫痪体系——

  体系制胜理念悄然而至

  演习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大家豁然开朗,甚至有些急不可耐地建立一种新思维?

  这是一场超越常规、超越界限的作战演练,新变化来之不易。一个参演指挥员回忆说,接到抽组作战力量命令之初,参演部队还是把机械化步兵、装甲兵、炮兵等主战兵种列为突击力量,侦察、信息、陆航、特战分队等作为支援保障力量。

  一位军区首长听到这样组织战斗筹划时随即摆手叫停:未来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每个参战军兵种和每个人都是作战的主角,我们必须树立体系制胜的理念,否则,就是认认真真地穿新鞋走老路!

  演习方联指很快转变思路定下决心,一个由军区空军部分兵力,某集团军侦察、通信、陆航、防空、装步等10多个兵种组成的联合战斗群抽组完毕——除联合战斗指挥所外,编组了多个新型战斗群,作战力量比以往多出两倍,且明显突出了“情报先行、信息作战、体系破击”等体系作战要素,组织架构变“协同式”力量编配为“内聚式”要素融合。

  演练过程,其实是不断与“不适应”、“不顺手”掰手腕的过程。习惯了机械化战争联合作战的“计划型”,对信息化战争的“自调型”实时互动难免陌生、被动,观念的转变是一仗仗打出来的。机步营营长在突击一线,利用手中的战术数据终端与临空突击力量互通信息,引导战机瞬间将“敌”电子干扰站摧毁。战后,他兴奋地说:“这次战斗我做主,真的就打出了多维一体的作战效果!”

  一次观念更新的演习,带来的是更新观念的进步。作战焦点从攻城略地转向瘫痪体系——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突破单一兵种、单一武器平台、单一系统的要素型思维方式,强化系统集成、要素融合、体系制胜的理念。

  从逐级指挥到扁平指挥——

  作战指挥控制经受考验

  战争形态的变化,必然带来体制编制的改革。指挥手段的变化,也必然带来指挥方式和指挥理念的改变。当今世界,各国军队都在积极调整原有指挥体制,朝着扁平化方向努力。现代指挥体制正由一棵“树”向一张“网”演变。

  战幕拉开,随着敌情通报的下达,各级指挥员进入隐藏在不同区域内的指挥方舱,开机、调试、系统链接、展开指挥筹划和战斗部署……以往庞大臃肿的指挥所和热闹壮观的场面消失了,所有行动都以数据的形式,在鼠标轻点间,悄无声息下达。

  演习中,需要特战队员搭乘武装直升机远程渗透侦察。此时空域情况、天气情况如何?特战群指挥员打电话、查资料,一时半会儿搞不清准确情况,致使特战分队没能按时出发。好在这只是一次演练。军区首长提醒他们,只要在信息系统内,打开军区作战数据库即可查询相关信息。指挥员直拍大腿:“怎么就没想到呢!”

  “指挥手段变了,但我们有些指挥员的指挥观念还没有变,仍然习惯传统的作业方式。”方联指指挥员、某集团军政委张书国说,过去一张地图,一个望远镜,一部电台就能指挥一场战斗,而今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变化天翻地覆。

  缺乏认识是一件危险的事,但不去认识则更为危险。演习中,很多落伍的做法得以纠正。许多指挥员不得不承认,转变指挥模式,改革指挥方式,最大的阻力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身。

  某部原先组织一次攻防战斗需要数百份作战文书,这样的“文山”显然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可一些部门就是压减不下来,理由竟是少了这些作战文书有些工作就体现不出来。最终,集团军工作组与该部一起研究,将作战文书“砍”到了几十份。参演部队按照这个标准,同时使用指挥代码进行指挥,效率倍增。

  记者耳旁时常回响一名战士的声音:“我们不怕死,但怕跟着指挥员白送死。”从逐级指挥到扁平指挥,指挥员作战指挥控制经受的考验,不仅仅是方式方法问题。

  从人海战术到信息主导——

  技术决定战术备受关注

  200毫秒能干什么?生活中,人们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因为一个200毫秒,险些贻误导弹发射。

  回想演习中发生的那惊险一幕,某防空旅连长张欣至今心有余悸。演习期间,某新型导弹首次进行实弹射击。当时,营搜索雷达与连跟踪制导雷达同时开机搜索目标,发现目标后又同时将信息发送给跟踪制导雷达火控台。但担任雷控台操作手的张欣却发现,营连的指令都进入不了火力通道,这意味着导弹不能接收指令进行发射。危急之中,张欣沉着果断地复制发射任务,重新进入了火力通道。

  导弹如离弦之箭瞬间将目标靶机击得粉碎,张欣如释重负,现场的专家却震惊了。原来,营连雷达同时开机,同时发现目标,又同时将目标信息传给火控台时,造成了火力通道堵塞。而理论上,堵塞的时间值只有200毫秒!专家说:“多亏张欣熟悉装备的功能和技术原理。”

  经历一场虚惊的官兵明白了一个道理,新装备技术先进,信息化程度高,光懂简单操作不行,必须懂原理、懂技术,否则,关键时候就会出现“玩不转”的情况。

  还有一个现实不容回避。在技术支持下,体系在带来强大整体威力的同时,也具有易被“瘫痪”的先天不足。即作战体系既有1+1>2的功能,也同时存在100-1=0的脆弱性。

  因此,不少官兵对作战体系的持久支撑能力和完整性表露出了忧虑。担任机步群群长的某机步旅副旅长魏金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假如信息系统构建不起来,链路支撑就是一句废话;假如一体化指挥平台出了故障,网上指挥作业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情报侦察系统不完善,情报先行的战法就是一句虚话。

  一次试验性演习,发现问题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喜是忧,都在讲述一个道理:信息化作战,技术决定战术,不管将军还是士兵,都面临着现实而紧迫的考验。

  从单项冒尖到指技合一——

  新型人才支撑迫在眉睫

  演习即将开幕,各作战群正在进行全系统的联试联调。来自十几个厂家的百余名专家没日没夜忙得不可开交,很多官兵很少能插得上手,说得上话。人们不禁担忧:未来战场上,这些专家能在炮火硝烟中遂行保障吗?何时才能扔掉这些“拐杖”?无疑,这是道难题。

  某集团军军长潘良时告诉记者,“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当几千件信息化武器装备迎面开来,各级才真正感受到人才储备的捉襟见肘和人才培养的时不我待。

  某机步旅政委侯占纯说了这样一件事,去年干部调整时,通信科的3名干部均获重用。曾在上级一体化指挥平台操作使用比武中夺魁的通信科长被任命为作训科长,这在该旅的历史上开了先河。当时,很多官兵对旅党委如此选人用人颇有微词。此次演习结束后,这些“不同的声音”没有了。用什么样的人是一种导向,如今,学习信息化知识,提升信息化素质在该旅蔚成风气。

  俄军在新一轮改革中得出结论,在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因素,而是人才支撑。的确,对一支军队来说,更换装备短时期内即可完成,但从根本上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却是长期任务。

  军队走信息化之路是大势所趋,但对不少官兵而言,仍像是一场猝不及防的遭遇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人才既是体系构成的关键要素,又是综合集成其他要素的主体力量。搞好人才培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把人才结构调整的着眼点放在优化作战力量体系构成上,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补缺”式的培养思维,在融合式培养上下功夫见成效。

  从难以控制到有序管理——

  战场精细管控攸关成败

  演习前的一次信息系统运行调试,让军区司令部信息化部副部长臧继辉惊出一身冷汗。头一天还好端端的信息系统,突然联不通了。厂家的几十位专家和各级指挥自动化工作站的技术人员全部上机检测,将各种可能的故障一一排查,可情况仍不见好转。调来网络监控车,发现各联网计算机几乎全部显示病毒告警。无奈之下,只好先断网再逐机杀毒,6个小时后,系统终于恢复正常。

  事后查出了原因,原来是一位系统操作员将自带U盘插入联网计算机,导致U盘携带的病毒在网络中迅速蔓延,几乎造成全系统的崩溃。

  “这还是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如果是真刀真枪的战场,我们的信息网络能否有效运转,网络安全能否有效保证?”演习结束后,再次回顾这些“插曲”,臧继辉的思考更进一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是体系与体系、网络与网络的对决。每一名士兵、每一个岗位,甚至每一条指令、每一个动作,都是体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既有可能自毁长城,也有可能为敌人毁点瘫网提供可乘之机。

  精细管控不仅体现在信息系统上。演习中,各型无人机、陆航直升机、空军作战飞机航线以及炮弹、导弹的弹道在有限空域内纵横交错,如果不能对空域进行实时有效的管控,难免会有“自己打自己”的惨剧上演。为此,军区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联合军地相关科研院所共同开发了空域管控软件。应用这一软件后,各飞行器及弹道的实时动态信息尽在掌握,各兵种可自主协同进行有效规避。

  信息化战争首战往往就是决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例子比比皆是,精细管控须臾忽视不得。

  从概略瞄准到精打细算——

  全维精确保障决定胜负

  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长期以来后装保障对于自己手中有什么,作战部队缺什么这两大“迷雾”一直无法彻底搞清,导致实际保障中只能采取雾里看花的粗放式保障和概略化保障。

  这次演习中,军区尝试构建了依托“三色管理”系统的后装精确化保障新模式,首次实现了对战场的人员流、器材流、弹药流等的全程跟踪和实时控制,初步达成了战场资源可视、保障需求可知、保障行动可控的目标,体现了后装保障由粗放向精确、由被动供应向主动干预的转变。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已由过去的“以多制少”、“以大制小”转变为“以快制慢”。作战的高速度必然要求后装保障的高精度。而达成快速保障,必先做到精确筹备。只有依托信息系统,实现保障物资精确筹备、保障资源精确配置、保障力量精确使用,才能跟上作战行动的节奏,在作战部队提出需求的瞬间精确释放保障能量,保障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精确保障离不开“精打细算”,体系作战要求后装保障由预先摆兵布阵向实时动态调整转变,由既定计划实施向即时情况调控转变。“三色管理”的成功实践,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必然引领后装保障向着精确化目标阔步前行。( 刘 毅 王任飞 张旭航 孙雪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金志】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