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来看一下咱们国家关于诈骗罪的量刑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定,《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数额巨大的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什么叫做诈骗数额巨大呢?也有一个详细的规定,标准是三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显然时家兄弟的涉案金额是满足这个标准的,所以照《刑法》第266条规定,就这样判了,判了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是这样的结果。大家刚才也看到了,为什么量刑有变化?这里的关键就是指控金额进行了大幅度缩水,从原来368万变成了现在49万,为什么指控金额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再来听一下,河南省高院的副院长孙振民有什么样的说明。
(电话采访)
孙振民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确实在之前的审理中,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它事实不清;第二,主犯都漏掉了;第三,认定数额不妥;第四,量刑不当。首先应该是依法处理,就从本案的提起再审,到相关法院和法官被问责,均是严格依照法定规定进行。从本案的判断后,社会各方的反映看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记者:
在判这个案子的时候,是怎么来去考虑这种社会效果的一个考量呢?
孙振民:
首先是严格依法,同时要考虑社会效果。比如瘦肉精案件,瘦肉精是涉及到千家万户,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健康,涉及到每家每户,也是人民都关注的一个案件。在法律规范内,依法我们是从重处理了主犯,他的罪行严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是民生的一个大案件,因此法院在处理要考虑社会各界的反响,当然首先是严格依法。
主持人:
说到案件的社会效果,这次也有媒体评论说,这个天价过路费案为什么发回重审呢?最关键还是因为它已经被放到聚光灯下,它是一个热点案件,他有社会的关注度,甚至还有人算了一笔账,算了这样的等式,公众舆论的价值等于398万减去49万,当然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表达而已,如何来看待舆论和司法之间的关系呢?我们马上来连线特约评论员王锡锌教授。
王教授,你好。对于这次天价过路费案的重审量刑,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锡锌 特约评论员:
其实刚才包括短片里面,采访到河南司法界的这样一些同志,他们应该说得比较清楚了。我觉得这次的案件审理对基本的事实应该说有基本清楚的认定,而且在基本事实认定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适用了法律。所以从法律效果上来说,如果能够将事实真正查清,比如说哥哥弟弟不要搞混,另外能够让事实中的核心部分,比如说核心数额到底怎么来界定,这些基本的事实清楚之后,当然在法律的适用上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法律效果的;另外一方面,如果说法律效果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它的社会效果自然地也就能够发挥出来。
主持人:
我也看到河南省高院的院长曾经有过这样的表示,他说司法的精髓绝对不是机械地照搬条文,而是关注民生,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们也要问一个问题,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会不会有打架的时候?如何来保证司法独立性?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如何来进行有机协调和平衡,它的边界在哪里?
王锡锌:
任何国家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都会考虑法律的规则得到实现,同时也会考虑到社会对这种规则实行的认同程度,所以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我们特有的问题,但是就像河南高院的院长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他说法律的精髓其实是要注意到三个层面:
第一,天理;第二,国法;第三,民情。法律的效果如果得到实现的话,不应该与社会效果打架,否则的话就会说,好像老百姓反而都是不讲天理、不讲情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的确要注意,如果我们仅仅是关注民情,那么民情到底是什么,民情可能是有多种多样的舆论、多种多样的情绪,因此最终法院在适用法律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要将国法、天理和民情真正地结合起来,老百姓或者说所有的人可能都会问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这样一种结合,体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呢?所以这个过程中要有两个关键因素,才能防止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打架,或者虽然没有打架,但是老百姓还是会觉得是一笔糊涂帐,两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充分说理。不是讲国法、天理和人情,三者怎么结合起来,如果能够有充分、细致、具体说明理由,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说理的过程和说理的本身充分对外部公开,如果讲的道理,而且道理本身又是对外公开的,那么我想很多时候这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就可以得到实现。
主持人:
要充分说理,而且能够充分公开透明,能够让大家监督,还有一点避免错判和误判,这恐怕维护司法公信力一个最最基本的要点。
说到这儿,再给大家看一个案子,就是去年十分著名的案子赵作海案。
(播放短片)
解说:
昨天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人民法院天价过路费一案再审现场,当事人、法官、律师吸引着全社会的关注。此外,还有40多家媒体参与旁听,正是借助他们,这场判决的细节一一呈现在公众面前。9·8矿难公开审理,30多家媒体到场。瘦肉精案,邀请400人参加旁听,电视直播。而在早之前,还有赵作海案,2010年就此共召开了13次新闻发布会。公开是人们从几个典型案例中看到的统一特征。
2011年5月10日新闻:
9日,也就是昨天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是一起错案,撤销省高院复核裁定和商丘中院的判决,依法宣判赵作海无罪释放,同时要求为其恢复名誉,解决当前的实际生活困难。现在河南省高院已经按照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启动了赔偿程序。
解说:
1999年,河南省柘城县农民赵作海被判故意杀人罪,获刑死缓,不料服刑11年后,被害人却死而复生,赵作海冤情大白。赵作海案件让公众对于司法权威的质疑纷至沓来。一时间,河南高院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经过调查核实,启动再审程序,河南高院最终让赵作海沉冤昭雪。
袁荷刚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
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是一起错案。
解说:
把案件发还到商丘中院重审,这样河南省高院可以不用承担责任错案责任。在事发后,这种来自法院内部一些人的意见,最终被否定。河南高院依法启动相关程序,赵作海被无罪释放四天后,就拿到了国家赔偿金50万元和生活困难补助款15万元。此外,河南高院还积极协调当地政府,为赵作海盖了12间房子。高院院长张立勇专程赶到赵作海家鞠躬道歉的场景,也迅速为社会所熟悉。
记者:
您出来后心情感觉怎么样?
赵作海:
出来的心情反正比里面强得多。
解说:
赵作海案的公开,将一桩错案带来的怀疑转化为改变的契机,公正被河南高院选长张立勇解释为公开的正义。
字幕提示:
上网公布裁判文书23万余份,平均上网率达99.37%,居全国法院之首,实现了裁判结果公开;全国法院共庭审视频直播4837场次,数量位居全国法院前列,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更大范围的审判公开;河南高院还率先在全国法院系统设立网络发言人,聘请网络监督员,开通QQ“民意直通车”,开设“网评法院”专栏,开通“豫法阳光微博”等,去年一年就回复网民意见14835条。
解说:
在这一系列的公开之下,效果开始显现。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在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普遍上升情况下,河南法院首次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较上年减少23000余件,涉诉进京非正常访同比下降83%,中级法院全部退出进京上访量全国前五十名,基层法院全部退出前一百名。一度因为赵作海案所备受关注的河南法院的公信力,出现的态势是不降反升。
主持人:
在赵作海这个案件当中,有一个参与审理,后来被停职的法官。他曾经说了一段话,他说,其实作为一个法官,错判一个案子,他就会难受一辈子。其实我也想跟他说,作为法制社会的一位最最普普通通的公民,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也会感到十分的难受。因为一张判决书,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活,更加关系到的是司法的公信力,关系到的是法制社会的共公平和正义。那么如何来维持、维护司法的公信力,或者如何塑造司法的公信力。我们继续来连线王锡锌教授。
王教授,如何能够让判决更加的公正,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监督可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王锡锌:
我觉得社会监督一方面是可以让一些错案能够得到纠正,正如刚才您所讲到的,一个司法的判决,特别是刑事的判决,如果我们将一些无罪的人,让他们受到了制裁,或者让有罪的人逃脱了制裁,都有可能损害法律的正义。如果法院出现这种案子,我们通常会担心,我错判了案子,我如果把家丑外扬了,会不会影响到法院的公信力。
从法院的实际操作的过程来看,尽管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防止这种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是应该完全杜绝这种错案的发生,其实是不太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那么如何正确地去面对那些错案,是影射,是公开,是坦诚地去面对,我觉得这个可能会影响到公信力,往往坦诚地、真诚地去面对这种错误,并且及时地纠正,还正义以他本来的状态,反而可以强化司法的公信力。第一,司法公信力的塑造,我觉得不能够逃避问题。第二,司法公信力的塑造其实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这种实事求是就是不仅仅错了就错了、对了就对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各种各样的监督里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有回应。不能够你说你的,我闷头干我的事,自娱自乐。这个过程,刚才已经提到两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对这种回应,需要充分地说理,并且把说理公开,因为公正如果要成为务公开的正义,必须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不仅仅有监督,而且能够通过这种监督得到另外一方回应,这样一来一往公信力会上升。
主持人:
在赵作海这个案子发生以后,5月9日这一天被定成了河南法院的错案警示日,而且在赵作海这个案子发生以后,我们看到河南高院处理得速度非常快。赵作海被关了11年,但是在发现了真相以后,才十天的时间,他就被释放了,并且才过了五天时间,所有的政策得到了落实,包括赔偿等等已经得到落实,这个效率非常高。如何看待河南高院在这个过程当中所发挥的作用?
王锡锌:
这里两点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第一,认错和面对错误的速度,这种速度可以比为百米赛跑的速度。因为赵作海这个案子正义已经迟到了很多年,如果一旦我们认识到错误,还不能够迅速的话,有可能这样的事件经过了这种各种各样的发酵,可能产生的问题就会很大,所以第一个印象是迅捷。第二,坦诚,从对于事实的重新认定和处理,包括院长对赵作海本人所做的一系列措施,都可以看到这种面对错误、面对问题的这种坦诚。因此一个速度,另外一个是态度,可以为我们看待司法公信力的塑造和强化,可以提供一些很有力的参考因素。
主持人:
公正如何能够成为公开的正义?我想不仅仅需要有态度,还应该有机制。
感谢您收看《新闻1+1》,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