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半拉子市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
昨天,社科院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这是中国历史上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乡村人口。(12月20日《新京报》)
如果不是单纯用户籍来统计这一数据,就城市目前实际所容纳的流动人口都计算在内的话,城镇实际人口可能早已超过了农村乡村人口的数量。平时,随便到哪个乡村走访一下,十之八九的家庭都有人在城市打工,而随着这两年很多地方城市的扩张,一些中小城市户籍的放开,让很多原本是“农业户籍”的家庭一夜之间变成了城市居民,而还有不少地方,已经打破了城乡之分,只用“居民”来体现户籍,理所当然的也成了城市人口。
推进城市化建设,让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由农变成“工学商”,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当看到我们离真正的城市化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现在一些“新型的城市人口”,只是我们户籍制度上的一种体现,既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社会之中,很多的制度保障也非原城市居民所能比,解决这些新型城市居民所面临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摆在很多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艰巨且复杂的工程。
除了解决人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城市面积扩张很快,有些城市扩张只是在地图上“画圈”,原有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较完善的同时,对于新扩张的城市区域,各项设施都非常薄弱,而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居民,虽然也算是城市居民,但无论是住房、交通、入学入托,医疗等等都远远落后于原有的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及个人收入还有福利保障等也无法与原城区相比。而一些城市的管理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从城市区域图上看城市是扩大了许多,但离真正的城市还相差甚远,有些基本上还只是挂着城市招牌的乡村。
幸福的城市生活,不是简单地体现在户籍上,它需要各方面设施的配套和保障制度的完善。日前有媒体报道说,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广东督察,在参加广东省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会时,杨副部长和广东省政府在谈到新时期解决农民工问题时“不约而同”只字没提“城市户口”,而是提出了“十个有”,即“进城有工作,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报酬有保障,参保有办法,住宿有改善,子女有教育,维权有渠道,生活有文化,发展有目标”。依笔者看来,解决好这“十个有”,才能较好解决“新型城市居民”的根本问题。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低估了城市化的复杂性、艰巨性,将推进城市化建设简单化为以城市户口为标志,似乎解决了城市户口,农民就成了“城市居民”。结果,由于制度缺乏配套,一些农民虽然有了城市居民的“身份”,却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应的待遇,除了拥有一张城市户口之外,实际上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甚至还不如从前,成了乡下没土地、城市缺立足之地的“半拉子市民”。其实这完全曲解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本质。
记得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有一个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际上这也应该是推进城市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现在,从数字上我们的城镇居民已经超过农村乡村人口,怎样让这其中的“半拉子市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既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实际问题,同时也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更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因而,据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向真正的城市化目标迈进,需要做的工作确实还有许多。(朱永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