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蛟龙号’的成功证明中国对某些海底资源的勘探能力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获奖理由★
继2010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011年7月再次突破,它搭载三名潜航员,实现5000米级海试,这标志着中国的载人潜水器有能力到达全球70%的海洋深处进行科学勘察。与上九天揽月的“天宫一号”相对应,下九洋潜水的“蛟龙号”,昭示着中国人和平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和权益。以总设计师徐芑南教授为首的蛟龙团队的努力,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光明、温暖和动力。
简介:在国家海洋局的组织领导下,中国大洋协会具体负责“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02所、第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经过多年努力,这个团队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和潜航员的选拔、培训,为成功开展海上试验创造了条件。
言论:“当时我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实际上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但我们很幸运,下潜很顺利,并且就是在这一次,达到了5188米的深度。”
本刊记者/钱炜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8日凌晨2时许,鲜红色的“蛟龙号”渐渐没入东北太平洋水面,开始它的第42次下潜。1万公里之外的北京长安街,海洋局大楼里的视频会议室灯火通明,满头银发的徐芑南紧紧盯着屏幕,关注着潜航员唐嘉陵的一举一动。
由于身体条件不允许,75岁的徐芑南已经不能出海了。但令他稍感安慰的是,由他这个“30后”一手主持设计的“蛟龙号”,在80后潜航员的操纵下,正稳稳地向着更深的海底进发。
5188米!第二天早晨9点零7分,唐嘉陵一脸兴奋,他们亲自驾驶的“蛟龙号”刷新了中国深海载人潜器的下潜新纪录!
从“70后”到80后
“蛟龙号”潜水器从设计到制造、海试,前后涉及100多个单位,其中,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02所、第701所、中科院声学所和沈阳自动化所、海洋局北海分局、南海分局等单位承担了主要的研发与海试工作。702所研究员徐芑南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专项的总设计师。
如果没有“蛟龙号”,徐芑南应该早与老伴方之芬长居美国,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了。2001年1月21日,同为702所退休研究员的方之芬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那天下午,正在旧金山儿子家中的老伴,接到了一个越洋电话。电话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702所所长吴有生告诉徐芑南,几天前,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深海载人运载器的院士及综合部门领导的座谈会,“会议开得很成功,项目马上就要立项了!”他们想来想去,还是想请已退休五年的徐芑南担任项目的总设计师。
“他是深潜器总师的最合适人选。”几乎所有的同行都这样认为。潜水器根据是否载人,分为无人、载人潜水器;根据与母船的联系方式,分为有缆和无缆潜水器。几乎所有种类的潜水器,徐芑南都做过。在1980年代,他曾先后担任了5项载人和无人水下潜水器的总设计师和副总设计师,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但方之芬不同意老伴回去,因为他一身的病: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一只眼睛仅存光感。要承担这么大的项目,健康人恐怕都难以吃得消,更何况一个年逾六旬、疾病缠身的老人。
徐芑南说,“如果不让我做潜水器,我会更难受。”讨论再三,方之芬只得依了老伴,和他一起回国,并也加入到“蛟龙号”的团队中去。按国家863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项目专家组成员的年龄有一定限制。但当徐芑南挑起总师这个担子时已经66岁,已属破例。
请徐芑南重新出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缺人。徐芑南回忆说,当时,702所的水下工程师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断档期”,极缺40-50岁年富力强的人才。
但“蛟龙号”的分系统有12个,每个都需要主任设计师。由于国外技术封锁,“蛟龙号”从最初设计到最终海试,都得自己做。 所有这些,都需要一支团队来完成,而不是靠几个人的单打独斗。徐芑南就和第一副总设计师、702所副所长崔维成商量,将几位已经退休的老研究员请了回来,并加紧培养年轻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刚开始时,崔维成是702所所长,但随着项目的深入,他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专情”于“蛟龙号”,他主动向所里提出,改任副所长一职。
被人称作“深海的哥”的叶聪,2001年大学毕业进入702所,就加入到深潜器研发团队。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总体主任设计师,并多次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蛟龙号”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之手。
除了科研人员的参与,“蛟龙号”的建设团队,还有技术工人的身影。每次海试,徐芑南都会把工人师傅请到船上,跟技术专家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次蓄电池银粉泄漏,技术人员找不到清理的办法,是一位老工人想出了用面团粘的办法才解决了难题,保证了海试的顺利完成。
如今的“蛟龙号”核心团队,除了当初徐芑南他们这一批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以外,更多的是像叶聪这样正当年的技术骨干,而1984年出生的唐嘉陵则是整个团队年龄最小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