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环保部长周生贤: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

2011年12月28日 07: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周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我国监测PM2.5的时间表:在2016年1月1日前,全国所有地区都将开展PM2.5监测;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各省会城市的监测,则在2012年就启动。

  这份年终出炉的时间表被很多媒体称为“民意赢得空气保卫战”的象征。

  有专家评价说,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PM2.5案例折射的是,严峻的污染形势谁也躲不开,解决环境问题既需要每个人援手,但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在监测时间表发布的前一天,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业界人士注意到,把基本环境质量称为政府需确保的公共服务,这样的提法尚属首次,其内在含义是,除了发展经济外,政府也要负责提供蓝天清水净土。

  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认为,作为“清水蓝天净土”的提供者,政府的职责包括要制定符合老百姓诉求的环境公共物品的质量标准、发布环境质量的真实状态、加大公共财政用于环境保护的投入规模、建立公众环境权益维护和保障机制等。

  从全年来看,我国的环境问题远不止PM2.5这一个,闯入公众视线的还包括渤海溢油事件、曲靖铬渣污染,以及在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发生的多起血铅事件等。在专家看来,当前我国正进入污染事件高发期,其中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就是地方政府过分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

  “我经常说,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周生贤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我们决不能为了发展而宽容污染。

  大部分城市PM2.5超过世卫标准

  秋天原本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但今年秋天,北京却被接二连三的灰霾天气所笼罩。

  灰霾天气甚至影响了首都机场的航班正常起降,可令人不解的是,北京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还不是那么糟糕。于是,一场场关于PM2.5监测数据的争论在民间持续开展,PM2.5这个专有名词逐渐被公众所熟知。人们开始了解: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负载大量有害物质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目前已经有科学数据证明,PM2.5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关。

  PM2.5、PM10等细颗粒物是灰霾现象的元凶,它们多来自汽车尾气,以及火电厂和水泥厂排放的污染物。在北京,一半的PM2.5来自于汽车尾气。

  随之浮出水面的事实是,我国空气环境的监测指标中,并没有包括PM2.5。这也是监测数据和老百姓感受对不上的根源所在。

  而在专家那里,PM2.5的问题早已经是老生常谈。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曾作为首席专家参与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这项历时3年、于2010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当下环境保护的指南性文本。

  在不久前的一个论坛上,郝吉明告诉记者,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报告中,专家们已经指出,我国是全球PM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超过与世界卫生组织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

  专家们研究发现,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东南地区几乎所有区域的能见度都有大幅度下降。能见度下降,意味着灰霾天气的严重程度在加剧。

  关于要不要监测PM2.5,早先在业界是有过争论的。反对一方的理由是,按照目前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80%的城市空气质量都能达到二级标准,一旦加入PM2.5,那么现在达标的城市,可能大部分达不了标。支持的一方认为,标准的制定应该实事求是,要以是不是有利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不能掩耳盗铃。

  事实上,确实是民众的关注加速了PM2.5监测时间表的出台。因为至少在今年9月,环保部的官方口径还是,“十二五”期间,鼓励环保模范城主动开展对PM2.5的监测。

  另一个佐证是,环保部今年曾两次就修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而第一次征求意见时,PM2.5指标还放在标准的附录中。这意味着,PM2.5还只是供地方政府参考的标准。而到了11月16日第二次征求意见时,PM2.5已经进入标准的正文。

  在公布PM2.5监测时间表的同时,周生贤说,环保部秉持的观点是,不能监测数据喜气洋洋,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也告诫各地的环保官员,对监测PM2.5带来的变化要理性对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